莫让“小候鸟”进城团聚后“二次留守”
每当假期来临,总会有一些留守儿童千里迢迢来到城市,与他们久别的父母团聚,对于这样一群留守儿童,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小候鸟”。对于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聚,社会各界表现出了极大爱心,纷纷伸出援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有的流出地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出钱出力,护送这些“留守儿童”进城,并给予悉心照料;还有的进城务工人员所在企业和社区,为这些“小候鸟”精心安排了各种活动,尽力让他们在城市的短暂时光过得丰富多彩。关爱这些“小候鸟”,就如同关爱整个留守儿童群体一样,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关爱“小候鸟”的善举值得称道。
然而,来到城市的这些“小候鸟”过得开心吗?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在这一刻是否真能得到补偿?从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我们总能听到或看到这样的场景,来到城市的“小候鸟”们发现,这里并没有他们曾经期待的亲情和精彩,忙碌的父母、陌生的环境,还是会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社区、企业在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小候鸟”享受到在城市生活的快乐方面,应当还可有更大作为。
关爱“小候鸟”,除了需要全社会的爱心助力,更需要父母的亲情呵护。平时父母把孩子留在农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既然选择在假期把孩子接到城市来相聚,就应多花时间陪陪孩子,毕竟 “小候鸟”进城的主要目的是和父母团聚,父母应该承担起让孩子不再“二次留守”的责任,虽然社会上有各种形式的对“小候鸟”的关爱行动,但这些都替代不了父母给予的亲情,替代不了孩子对父母的思念。
“小候鸟”只是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一少部分,关爱“小候鸟”固然很重要,但如何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农村教育中的新兴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除了需要教育部门承担起自身的职责,还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近年来,各地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如:通过政府埋单的形式鼓励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和非盈利机构开展面向留守儿童临时管护人的各种服务和培训(包括:权益保护、法律援助、家庭教育等);通过增加社工岗位或动员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和帮助;动员村民委员会整合社区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活动场所和指导服务机构。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留守儿童父母可能因外出打工将监护权转移或委托,但其自身对子女的责任并不能因此而消除,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他们的教育职责,实际上与相关部门所采取的关爱补偿措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