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农业公司:科研引航领跑市场助农增收
●本报记者 张柯
从手工作坊到专业合作社,再到成立公司、实现工厂化生产,位于丰顺汤坑的广东蓝田农业公司用“教科书式”的成功,诠释了传统农业朝现代化迈进的历程。而掌握核心科研技术,则是该公司闯市场、树立业界领先地位的“独门秘籍”。
科研技术护航企业
日前,记者走进蓝田农业有限公司,在13℃的恒温厂区目睹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全过程:灭菌后的培养基经过机械自动化液体接种,将被推进二级培养房“呆”25天;菇房里,工人们精心管理察看出菇情况;包装车间里,不同规格的鲜菇“整装待发”。据介绍,每天从该公司流向全国各地批发市场和商场的杏鲍菇和金针菇可达40吨。
在一个个厂房车间,自动化传送带载着培养基在车间墙上穿梭,接种设备循环有序地为每个培养瓶喷洒菌种,菌瓶被机械臂推放在8层育菇架上送入菌房,运送工人们则在育菇架旁“等待”,忙碌而有序。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企业,曾被记录在全国食用菌行业协会档案里。”公司副总经理徐位纵自豪地对记者说。据了解,该农企不仅在2000年率先突破了传统大棚培育,还先后获得8项授权认定专利,并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和“广东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公司积极与华南农业大学和嘉应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教授进行产学研合作,公司提供实验基地和平台,专家教授则将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公司办公室主任陈建城介绍,公司在国内首创的高密度科学种植杏鲍菇实验取得成功,每平方米菇房一次产菇70多公斤,每亩菇房年产鲜菇280多吨,创造了当时国内单产新高。如今,菌包单产从200多克提升至350克左右,成品率也从以前的80%多提高到98%以上。
高效工厂化栽培技术、规模化及标准化的流水工艺设计,让企业规模迅速壮大,晋升省级“菜篮子”基地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去年,公司总产值突破8000万元。
引农户入企成雇员
位于汤坑镇后安村的杏鲍菇厂是蓝田农业公司最早的种植基地,它见证了蓝田食用菌生产规模从小到大、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的成长轨迹,并亲历杏鲍菇成为当地“从无到有”的经济作物,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的种植户。
据陈建城回忆,2000年初,杏鲍菇市场行情高峰时每斤卖到70至80元,公司产品供不应求。为此,公司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增加产能、提高效益。但随着培植技术及设备条件的成熟,食用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杏鲍菇售价走低,利润空间也不断压缩。在这种情况下,规模效益不明显的众多家庭作坊生存则愈发艰难。“对此,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引流’。”企业把种植户引入企业担任技术员,一方面缓解规模扩大后带来的人才紧张问题,另一方面继续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如今,蓝田农业公司直接带动了周边300多位农户入企务工。同时,公司也通过大量收购农民的木康、麦皮、米糠、玉米芯等生产原料,间接带动农户增收。
新闻链接
全市有龙头农企500家
截至去年,我市累计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500家,涉及领域涵盖粮食、油料、水果、蔬菜、棉麻丝、中药材、茶叶、花卉等种植业,以及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各产业,从业人数逾7万人,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