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解码:红色圣地西柏坡见证65年延续鱼水情(图)

18.09.2014  12:03

图为西柏坡纪念馆全貌(西柏坡纪念馆供图)。艾广德摄

图为西柏坡纪念馆里陈列的支前小推车(西柏坡纪念馆供图)。艾广德摄

图为西柏坡纪念馆馆藏照片中的支前车队。艾广德摄

  中新网石家庄9月18日电(记者 陈国林 艾广德 倶凝搏)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此后,“群众路线”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覆盖,成为全国“大热”词。

  新中国成立65周年前夕,中新网记者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走访了解到: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了节节胜利;民主建国时期,他们又用脚投票迎来了新中国;而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共领导人与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一直在延续。

   老房东:中共领导人用行动诠释“鱼水论

  得民心者得天下。毛泽东把中共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生动比作“鱼和水”。石家庄市委党校副教授孔令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鱼水论”是在延安时期,他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永远也离不开水!

  素有“开国之城”美誉的石家庄,是中共解放的第一座较大城市,是中共民主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试验田”,并一度成为“红都”西柏坡的安全屏障。而众所周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只是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一个百户人家的小山村,60多年前,中共在这里开始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西柏坡从而成为中共走向全面执政的出发地,成为新中国的起点。

  沧海桑田,65年过去,西柏坡也经历了巨大变迁。站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广场上,面前是苍茫的岗南水库。为了修建石家庄市民的水源地,几十户村民搬离了西柏坡,如今他们散落在岗南水库周边的多个村庄。这些水库移民中,就包括当年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在西柏坡的老房东。

  86岁的任竹竹现住在温塘镇拷栳台村,她是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老房东闫受朝的儿媳。“当时我住在西厢房,公公住正房。”回忆起当年的事情,老人依然记得很清楚,“院子里有几颗竹子,一棵香椿树,一棵梨树”。

  “毛主席经常出来散步,穿一身灰色的家常衣服。”任竹竹说,那时候部队和老百姓的关系非常好,由于中央机关不断有人搬进西柏坡,老百姓不断地腾房,“为了给部队的同志让房子,我搬了七次家”。

  毛泽东制止卫士拆猪圈的故事就发生在任竹竹家。当年毛泽东住进院子后,卫士嫌院子里的猪圈、磨盘、鸡窝等不太雅观,想要拆除。毛主席得知后说:“现在形势发展很快,我们在这里住得不会太久,我们走后老乡还要用呢!”卫士们便暂时把猪圈用棚子罩了起来,其他设施都原样保留。

  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的任竹竹说,搬离西柏坡后,她只回去过三次,其中一次是毛泽东逝世后,县里组织村民去西柏坡开追悼会,“所有人都哭了”。直到今天,由于多种原因,任竹竹还没有回过自己的老宅,她表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希望春节的时候让外甥开车拉着“回家看看”。

  在温塘镇鹿台村,记者见到了62岁的闫元方,他是周恩来在西柏坡时期的老房东闫庆云的孙子。

  闫元方告诉记者,小时候爷爷经常给他讲周恩来在西柏坡的故事,“印象最深是周恩来雨夜救人的故事,当时因为下雨,一间窑洞塌了,四个战士被埋在里面。周恩来一宿没睡,指挥人挖了一夜,最后救出三个人。”说起这个故事,部队转业的闫元方眼中闪着泪光:“周恩来那么大的领导,还这么关心普通战士,当兵的能不为新中国卖命?

  在西柏坡纪念馆档案资料中,一位名叫阎如魁的农民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在俺村,中央机关的同志们热情地为俺贫下中农做好事。管理员(工作人员)一看见老百姓推碾、扬场,就牵着机关的牲口来帮忙。老百姓收庄稼,毛主席号召帮助群众,抢秋夺夏,夏天帮助割麦,秋天帮助收稻。有担的,有背的,往老百姓的场上送,干得可欢了。

  据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助理、研究馆员赵福山介绍,中共领袖们在西柏坡留下了很多故事,包括毛主席教农民种水稻,朱德帮当地百姓拉耧,董必武夫妇帮房东的孩子捡回一条命等等,当地百姓至今耳熟能详。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驻留了10个月左右。即便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委1947年5月抵达西柏坡算起,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间也不足两年。

  然而,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中共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与这些“大事件”相比,中共领袖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小故事”,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小故事诠释了毛泽东的“鱼水论”,至今引人深思。

   老照片:支前车队背后的人民洪流

  到过西柏坡纪念馆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群青春活泼的讲解员,她们白天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晚上参加艺术团演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刘晓晓和袁晶是这个团队中的佼佼者,两个人都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做过讲解。

  1984年出生的刘晓晓毕业于邯郸学院,2004年开始在西柏坡做讲解员。“我们都是讲解员艺术团的成员,白天为游客讲解,晚上演出舞蹈史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刘晓晓说,虽然这部情景剧她已经演了几百场,但是每次演到老百姓推着小推车支援三大战役那一段,她都禁不住落泪。

  “那是整场演出的高潮,当我们12个女孩子推着小车上场时,我每一次都泪流满面。”刘晓晓说,舞蹈史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得到过著名导演陈维亚的指导,“他对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用心体会历史,用心去跳舞。

  在西柏坡纪念馆第七展室的一辆小推车前,袁晶经常为前来参观的人唱起这样一段民谣:“最后的一粒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就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陈毅元帅也曾经表示:“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正是由于“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普通百姓不仅成为运输队,还成为担架队、卫生队、预备役部队,汇成了人民的海洋。

  在西柏坡纪念馆展室的墙上,有这样一组数据:三大战役期间,支前民工达到886万人,出动担架107700副,大小车辆820720辆。仅这些车辆,分两排排起来,可以从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总统府一直排到北平。

  西柏坡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封《支前家书》,这是淮海战役支前英雄齐成功写给全村父老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各家老幼均安,请大家不要挂念,我们离家为的是最后的伟大胜利……

  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曾担任过西柏坡纪念馆馆长的西柏坡研究专家张志平表示,三大战役之初,解放军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装备上都大大不如国民党军队,但人民的支持,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一个小村庄承载的65年鱼水深情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毛泽东提出“进京赶考”。65年过去,中共领导人与这里百姓的鱼水情缘从未间断。

  “由于看到当地百姓不会育秧种稻,毛主席曾教农民怎样种稻。1958年,他又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写信,询问老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让他们到水稻产量高的涿州学习种稻方法。”说起这段往事,身为平山人的赵福山显得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平山县现在育秧种植水稻的方法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1972年前后,受周恩来的委托,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来到平山看望老房东。据闫元方回忆,当时他在山西当兵,接待成元功的是自己的伯母,“周总理那么忙,还牵挂着我们这些老房东,令人感动。

  西柏坡纪念馆原馆长,现任邢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荣丽,曾多次接待中共领导人到西柏坡参观考察。她在回忆文章《一枝一叶总关情》中透露,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先后到西柏坡参观考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西柏坡,与各界干部群众广泛接触,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

  王荣丽的署名文章记录了习近平的四次西柏坡之行。“习总书记1984年在正定工作时曾到西柏坡参观。1993年3月,他在福州任市委书记的时候也曾来过,那时西柏坡纪念馆正在经历第一次艰难创业,习总书记协调了5万元建设资金支持西柏坡的建设。

  2008年1月12日,习近平第三次来到西柏坡参观考察,当时王荣丽就任西柏坡纪念馆馆长仅9天。在纪念馆展厅,习近平看着一张张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照片,深有感触地说:“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我们的解放战争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我们要时时刻刻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他们多做好事、做实事。

  2013年7月11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第四次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王荣丽回忆,在中央招待处旧址参观出来,习总书记看到路边有几名环卫工人,主动上前与他们握手。

  “我激动得一直想掉眼泪,总书记主动和俺握手真是没有想到!”西柏坡纪念馆的环卫工刘素霞说,习总书记就是瞅见了这身衣服,知道咱是环卫工人,特意上前来跟自己握了手。“以前觉得这衣服不好看,现在咋看咋漂亮。

  在九月会议旧址,习近平与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座谈时开门见山:“这次来,主要是就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同大家谈谈心,听听你们的意见和建议。

  “总书记问得很仔细,对农村群众生活十分关心。”参加座谈的平山县燕尾沟村支部书记任建中说,得知我们村子离西柏坡纪念馆较远,总书记还详细询问村子旅游业发展得怎么样,游客多不多,下一步有什么规划。

  在西柏坡宾馆的大厅里,一张巨幅照片十分醒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间,环绕在他身边的是西柏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离开旧址前,我‘斗胆’请总书记和纪念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习总书记愉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说这话的时候,刘晓晓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完)(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康彦新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