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但在农村,服务网点少、贷款门槛高、支付汇兑不便等问题比较突出,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仍不畅通。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大力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站,着力解决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受到群众欢迎。
明确建设理念。在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中,增城按照民生金融、普惠金融、草根金融理念,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宗旨,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把政府惠民、便民工程与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比较优势,寻找农村实际金融需求与银行经营行为的结合点,探索服务“三农”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优化建设路径。在实践中,增城摸索出一条政府引导、银行主导、村里支持的可行路径。政府根据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站布局规划。同时,制定完善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的激励机制,如将农村各种补助款项、村集体征地拆迁款项发放等业务交由在当地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的金融机构代理,引导企业、村民、村集体到当地农村金融服务站办理存款业务。目前,增城按照全覆盖原则,规划了100家农村金融服务站网点。银行金融机构按照“七个一”(一间房子、一台存取款一体机、一台电视、一台电脑、一个拉卡拉、一个理财POS机、一名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员)标准和要求,自主建设,自主运营,自主管理;同时,紧密结合当地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创新服务内容和金融产品。村级组织帮助落实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点,主动维护经营场所安全,并充分发挥人缘和地缘优势,协助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和评定,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信用环境。
拓展服务功能。农村金融服务站有效整合村镇银行、自助银行、社区银行的功能,不仅能填补一些银行金融机构撤离镇村留下的服务“真空”,而且把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民家门口,农民可以方便地享受存取款、汇兑结算、投资理财、贷款等各项服务,解决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增城已在朱村街等镇街创建并运行10家农村金融服务站,受到群众普遍欢迎。根据问卷调查,当地村民对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满意度高达99.5%。
实现多方共赢。首先,农村金融服务站充分利用现代远程通信技术、自动化设备、智能化解决方案等,仅需一个工作人员就可以实现传统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的全部服务功能,降低了建设运营成本,为银行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可持续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了银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实践表明,按照“七个一”标准和要求,每个站点首期仅需投入40万元建设资金,每年运营维护成本(包括人工开支)不到20万元,服务范围可以覆盖周边几个村、近万人口,成本远低于传统农村服务网点。其次,金融服务站通过信用村建设,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推广“农户+征信+信贷”模式,通过“村民贷”等低成本服务产品,向符合条件的村民提供无抵押贷款,可以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门槛高的难题,使“三农”贷款渠道更加畅通。第三,入驻银行通过捐建公园、学校、道路,采购村民农副产品,结对帮扶困难户等途径,改善村容村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与当地互助互利、共同发展。
(转自12月2日《人民日报》,作者为广东省广州市委常委、增城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