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春运难题 要寻求制度文明的突围

27.11.2015  20:10

昨日起,一年一度的春运“抢票战”提前开启。然而,抢到一张小小的返乡车票并不容易,尤其高峰时段热门车票更是“秒光”。

各种购票攻略纷纷流传,要网速快,要手快,要心细,要准备好 银行 卡,充值好支付宝,要不断刷屏,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并不能缓解运力不足之痛,也不足以避免运输过程组织管理混乱之失。

能回家的固然喜欢满满,回不去的却是哀愁阵阵,骂声汹汹。在骂声与哀怨声里,火车一再提速,高速线路一再开通,整个中国大地上是一路奔驰。即使如此,增长的运力仍然赶不上回家的脚步。

回家是一种发自情感的真实归宿。过去,不论是春风得意高居庙堂的人辞官,还是那些志在林间的,那些告病的,其归向多数指向故里,换句最大的白话,就是回家。骑骡赶车一程程,放舟而下又一程,古人的春运,总是这么漫长而低效,但指向与今天是如此高度一致。

从古人的回乡传统,到形成今天的新传统——春运,背后仍是中国人的乡土观念,这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单以乡土情怀来论,放眼全世界,再无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人这样执著。而这种大规模的季节性迁徙所带来的资源的爆炸性消耗,与节后运力资源的大范围闲置,都是一个问题。

历经辛苦,那些回到家乡的80后、90后却又发现,乡土竟然是回不去了。文明程度的强烈反差,生活与习惯的隔膜,发展节奏的变调,都给这些出入城乡的人带来心灵困惑。

不独个人有困惑,其实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也是困苦不堪。资源的畸形分配,人力的高度消耗,都只为了这来去平安。显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对传统能否有所改变。

首先,不妨从节日放假的全国一盘棋变为灵活的按需调配;从城乡的二元分治中,逐步摸索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比如放开户籍的管控,为人口的流动撤掉障碍,以促成新传统的形成,即家人在哪里,家乡就是哪里。

春运这种文化 心理 导致的情感归途,要解决运力与管理的短板,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与其年年将铁路部门提来审问,不如从情感引导上着力,并通过社会管理的手段,放低城市入户门槛,加速社保医保的全国流转步伐,促使教育资源国家采购与分配到人,等等,只有这系列政策的联动,共同解决人的归去来问题,留下来问题,才能将那些匆匆赶路、急于抢票问题从根子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