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精神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系列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从古至今,大学精神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发展,乃至一个民族的进步均至关重要。从世界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起,大学就肩负起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使命,对于我国大学来说,兴起于民族危难之秋,其精神更是深受传统文化和时代变迁的影响,倡导“明德济世,修齐治平”的价值理念和“兴学强国”的爱国主义担当。
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全球范围的教育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不断加剧,高等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供给侧”,其结构性改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提出,在展示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信心和决心的同时,更是对大学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努力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在仍有一定差距的基础上加快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实现“弯道超车”?
除了坚定目标自信、路径自信、能力自信,高校还应当充分发挥三种优势:一是后发优势,通过持续引进海外杰出学术人才,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实现学术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二是文化优势,继承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积淀的智慧内涵,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凝聚力量、塑造品牌、提升形象;三是制度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越性,强化目标驱动,汇集共识合力,优化资源配置,为学校加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可持续的坚实保障。特别要意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可能千校一面,各个学校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必须彰显个性和特色。办学特色既要有共性的中国特色,也要体现各自独特的目标定位、办学传统和资源禀赋。就浙江大学而言,我们在办学中注重突出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科教融合、校企结合的整合育人环境,形成全链条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二是突出学科交叉会聚特色,推动学科体系的优化调整,营造学科交叉的制度环境,积极培育交叉新兴学科和标志性交叉成果;三是突出办学体系和社会服务特色,开展深度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形成泛浙大产学研合作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始终坚守大学精神,让大学精神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对于浙江大学来说,“求是创新”校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共同价值观以及“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共同构成了浙大精神的最新表述体系。这是学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积累文化高度、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保障,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其中,“海纳江河”强调的是开放包容精神,体现以“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胸怀,表现为汲取世界名校办学育人的优质理念;“启真厚德”强调的是求真至善精神,指的是大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更当领受德行的陶冶和人格的砥砺;“开物前民”体现的是改革创新精神,既包含知识的求新,科研的创新,又表现为改革发展,革故鼎新;“树我邦国”强调的是爱国奉献精神,讲的是大学应当始终与民族命运同荣共辱。这一系列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正是浙江大学120年办学的灵魂所在。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中国高校当进一步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深刻把握高等教育事业所处的时代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时,坚守人文关怀和独立自由,让大学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互相激荡,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提供不竭的动力。(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金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