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用画笔创造斑斓世界
●本报记者 李少凤 通讯员 邬庆周
“即使是画同一只苹果、同一棵树,每个学生所描绘的也是各自不同的感受,而不该是千篇一律的。我希望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画笔创造斑斓世界。创造力就是生命力。”这是市教研室教研员余利辉的美术教育理念。1987年,余利辉从广东省肇庆师专学校毕业后到东中任教美术课。1993年调到市教研室,从事美术教育研究。余利辉提出的“创造性的美术教学”理念,成功指导基层美术老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988年,余利辉受聘于梅县华侨中学兼职教美术。该校美术教师邹允全告诉记者,余利辉一接手,马上就进行改革——将该校高二级美术班从按节上课改为按周授课,专业课与文化课分开上,从而保障了学生有集中的时间绘画,其结构造型、色彩感觉等方面能力得到系统训练。这些学生在次年高考中获得佳绩。而余利辉的这种授课方式,一直被华侨中学沿用至今。
余利辉大刀阔斧,不断地在“改革”的路上探索前进。他告诉记者:“从时下许多中小学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来看,‘画得像’的作品占大多数。”他认为,绘画的基本技巧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审美情感、情感表达方式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要。
据悉,上世纪80年代初,因设备、师资等原因,我市并没有形成系统而有序的美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老师往往也以教学生客观描述物体外形为主,画得像就算是最大的进步。而根据国家美术课标要求,美术教与学都应注重科学性和创造性。为此,余利辉经常下乡到校听课评课,回来将其形成理论后再指导老师们的教学工作。他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谈创造性的美术教学》曾获中南六省(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交流会一等奖。
2005年,他主持的《构建创造性的美术教学》的课题获全市第四届普教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课题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开拓教学资源。“比如梅县区南口镇人文荟萃,客家围屋鳞次栉比,这些都可以成为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启发、设计情景的艺术性等,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余利辉指导南口当地美术教师把课堂搬到室外,引导学生参观欣赏、讨论建筑外形,再进行分组砌图,制作立体建筑模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艺术品的探究兴趣。
余利辉还是市教育系统美术家协会主席。去年,他编辑了《梅州市中小学教师书画作品集》,并在全省发行,扩大了梅州教师的艺术影响力。今年,他又得到岭南美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新一期的师生作品集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