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土地打交道的文艺青年——访我校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尹玲
6月25日,2016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尹玲作为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上台发言;在接下来的学位授予仪式上,一番拨穗、正冠、合照之后,她将正式告别自己的母校。
“典礼上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这为我在华农读博的三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尹玲总结说。
早在今年2月,她就获得了在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的offer。6月23日,尹玲从上海飞回广州,准备参加毕业典礼。出发之前,她在朋友圈写下:“本硕博,博士阶段过得最为精彩,完成了很多人生的量变!”
面朝大地,爱好文艺
初见尹玲,一身嫩绿色的连衣裙,小方框的眼镜,长马尾,给人一种温婉大方的感觉。心里不禁疑问,这难道是养花种菜所培养出来的气质?
尹玲笑道:“我们园艺学院的学生可不是你们想象中的养养花种种草这么自在,天天和土打交道才是我们的生活。一旦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会发现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下地对蔬菜专业的尹玲来说是家常便饭,生产操作、育种播种、辨别蔬菜品种、观察记录等都是在田地里的工作,尹玲从不叫苦怕累。一次播种辣椒时,由于辣椒苗又小又嫩,为了提高存活率,需要近距离蹲下身一个个地去挖土、浇水、播种,那天太阳很晒,等起身的时候,尹玲发现自己的后背全湿了。
不断地在田地与实验室奔波的她,在校期间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文章1篇,另一篇已投往《Scientific reports》。
然而,这个专业“接地气”的姑娘最大的爱好却是“文字工作”。“写文章会让我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尹玲拉开抽屉,拿出了一个牛皮纸袋,把自己写过的文章和创作的文学作品一一地摆在桌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这是《华农研究生》的两期杂志,里面有几篇我采访的人物文章,比如廖红教授、我的指导老师雷建军教授等等,采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在校期间,尹玲担任了华南农业大学传媒中心编辑部部长,《华农研究生》责任主编,还在学校校报发表了多篇文章。闲暇之余,尹玲会写写散文、小诗和短评,把自己对人与事的感悟倾吐在文字上。
尽管已经博士毕业,工作也落实了,但尹玲说,她还有很多对未知事情的迷茫,这个时候书告诉了她答案。“给我最大帮助的书就是历史题材的书籍,看的时候会有代入感,我觉得历史上的名人都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自己眼前的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而《明朝那些事儿》是她最喜欢的一本历史小说,对她的人生选择影响较大。
在采访过程中,尹玲谈秦始皇和隋炀帝的功与过,谈宋徽宗和李煜的文学诗情,谈王安石与张居正的变法,从《平凡的世界》谈到《围城》,从近代中国文学谈到日本文学……她眼中闪烁的光与吐露的才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她文艺博学的一面。
喝茶、游古镇、去海边也是她喜欢做的事情,尹玲感慨:“我想我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是每天吃饭睡觉搞科研那种状态,而是更多地追求一种‘enjoy’(享受)的感觉。”
人生AB剧,幕幕展开更大舞台
从山东的青岛农业大学到北京的中国农科院再到广州的华南农业大学,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学习、生活,尹玲觉得,自己是在一步步地迈向更大更广的天地。
读完硕士后,尹玲考入了海南省农业厅,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对她和家里而言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然而工作不久,她愈发觉得自己需要更大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于是尹玲开始有了报读博士的决心,并把目标指向了大城市广州。
在开往广州的火车上,尹玲心情复杂,一方面有着重新开始新阶段的未知感,一方面是家里人对自己读博的反对,她把自己的各种心情写成了一篇文章,叫《人生AB剧》,正如她在文中所写那样:“人生每刻都在做选择,都在写自己的剧本,无论A剧还是B剧,只要活出自己的精彩,相信每个选择都是春暖花开。”
三年过去,尹玲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也等到了她的春暖花开。“华农给了我很多从未体验过的东西。”尹玲回忆道,在研究生会的社团活动中,她尽情舒展写作的兴趣和特长,在全国和广东省的园艺学会论坛上,她认识了全国各地的学者,比起技术方法,尹玲认为这对自己交际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的转变起很大影响。“在研究所读研和大学读研是完全不一样的氛围,我很喜欢华农这种活泼的氛围。”尹玲笑言。
谈起读博三年里最难忘的经历,尹玲激动地提起去年为期3天的澳门大学之旅,即2015年第三届澳门大学两岸四地研究生论坛。在那里,她结识了来自北大清华、同大交大、台大港大等不同学校的佼佼者,有地质学、航天学、工程学等专业的学生,他们不仅在专业领域上有所成就,在领导交际活动方面的能力也令她为之欣赏。
“我认为一个研究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研究生,无论在什么平台领域都可以做得优秀,能力多元化发展,而不只是科研一条线。”尹玲也在朝着这种理想中的样子前进着。
谈到工作的感受时,尹玲满怀期待:“它使我认识了更多的国际友人,接触了更加多元的文化,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尹玲感叹:“获得优秀毕业生是我在华农三年学习生活的一个完美句号,但我的人生依然‘未完待续’,还有一连串省略号等待我去发掘。”(文/校报学生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陈芃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