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经济要质量不要标签

29.09.2014  23:20

  有海外媒体日前报道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9日将超过美国”,“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对于外界一再炒作的“中国经济全球第一”话题,中国应冷静看待,不要因这一标签而产生误判。

  此番外媒对中国经济夺冠世界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国际比较项目报告。对此,需要慎思明辨。

  今年4月30日,世行发布了最新一期国际比较项目报告。报告显示,以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方法计算,2011年中国GDP为13.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7%,占全球经济总规模14.9%。以2011——2014年间两国经济增速推断,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就在今年。而最新的媒体报道认为,中国超过美国的时间节点在9月29日这一天,并给这一天赋予了“全球权力转换”的特殊意义。

  对于购买力平价法,中国持保留意见。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以国际上更被普遍认可的汇率法计算,2013年中国GDP约为9.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12.3%。事实上,世行在报告中同时列举了以汇率法计算的结果,在2011年,中国GDP总量为7.3万亿美元,仅约为美国的47%,这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符。

  客观而言,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当今汇率理论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世界银行的国际比较项目报告并非仅对中国经济进行计算,而是涵盖全球约200个经济体。

  几十年来,外界看待中国经济,“崩溃论”、“威胁论”、“责任论”、“不可知论”等,林林总总,有“棒杀”,也有“捧杀”。对于这些舆论标签,中国应当超脱,也做到超脱,从而保持定力。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避免发展进程受到干扰,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对自身至关重要,也对世界有重要意义。

  抛开世界排名,须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实力。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这在学界不是秘密。但中国经济家底究竟有多厚,实力有多强,明眼人自知。《华尔街日报》不久前曾载文,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只排在全球第99位,远落后于美国的第12位。这一事实说明,过度关注GDP总量,容易产生误导。

  中国经济要由大而强,依然任重道远。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挑战艰巨。中国经济总量可观,但“”度不足,使本国经济既大又强才是中国人期望的理想状态。这种“”,不仅体现在规模、基础设施等硬实力上,还体现在国民素质、幸福感、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等软实力上。要想达到这些目标,中国还要保持冷静,克服诸多困难。“不以GDP论英雄”,目前已深入人心,即便有一天中国真的拿下GDP总量桂冠,人们也不必太在意,而应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

  建设一个强大而美好的国家,中国仍应虚其心,淡其名,顺时应势,自强不息。(记者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