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华:区域贸易安排撞墙时是回归多边贸易体制之时

16.06.2014  13:57

  中新社日内瓦6月16日电 (记者 俞岚)“多边缺氧,区域醉氧。”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俞建华大使近日在日内瓦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十年蓬勃兴起的区域贸易安排正在从多边贸易体制中“吸走氧气”,短时间内会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一定冲击,但并不会取代多边贸易体制,“区域贸易安排撞墙之日也是回归多边贸易体制之时”。

  区域贸易安排虽然早已有之,但在最近十年明显提速。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自贸区,各种区域、次区域和自贸区安排,不仅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在全球遍地开花,而且个头越来越大,经济体量排名前列的大国都积极参与其中。

  据WTO统计,全球向WTO通报并实施的自贸区已经达到247个,其中相当数量的自贸区都是在近年完成的。全球一半以上的贸易已经在各个区域贸易安排、自贸区中进行,并且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一步发展。

  近日,在瑞士日内瓦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驻地接受中国商务部率领的媒体代表团采访时,俞建华表示,眼下这种“多速度、多组合、多路径”区域贸易安排的兴起,反映了各国政策的务实取向,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他指出,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后于国际经贸格局的新变化,也落后于相关国家的利益诉求。国际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各国利益诉求各异,需要一个更高水平、更健全的多边贸易体制,但目前的多边贸易体制完成不了这样的使命。与此同时,随着新兴经济体在多边贸易体系中话语权的增加,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多边贸易体制的能力大为削弱,他们转而另起炉灶,加快推进各类区域贸易谈判。

  有观点认为,区域合作发展的加快推进,使得国际经贸合作全球体制逐渐被边缘化。在俞建华看来,短期内,区域贸易安排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冲击在所难免,但多边和区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可以并行不悖,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

  他分析,区域主义取代不了多边主义,有四大理由:其一,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有“强有力的牙齿”——争端解决机制,其裁决具有强制力,这在区域贸易机制中不能实现;其二,部分谈判议题,如降低或取消国内农业补贴等,区域贸易谈判解决不了;其三,多组合、多速度、多路径的区域贸易安排,增加了市场主体的成本;其四,区域安排启动容易,结束难。

  在他看来,多边合作仍然是基石,是实现贸易自由化的主渠道,区域合作则是补充,“当区域贸易安排撞墙之日也是回归多边贸易安排之时”。

  至于何时“撞墙”,俞建华说,并不仅仅取决于国际贸易谈判本身,还受到地缘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甚至一些突发事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果各种有利因素叠加作用,多边取得积极进展,也可以从区域“抽回部分氧气”,使得多边贸易体制“燃烧更加充分”。2013年底,世贸组织各成员方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就多哈回合谈判“早期收获”一揽子协议达成一致,为一度陷入僵局的多边贸易谈判重新注入动力。

  在区域主义盛行之际,作为WTO核心成员之一的中国,应该如何在多边和区域之间抉择与平衡?对此,多年从事国际贸易谈判的俞建华强调,中国始终坚持以多边贸易为主,区域贸易安排为辅的立场。中国既要有战略定力,又要脚踏实地把自贸区战略实施好。

  他解释说,所谓战略定力,就是不用惊慌失措,中国有充分的自信、能力和时间,可以从容应对。与此同时,还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轻重缓急,以更加开放、包容和进取的姿态,把自贸区战略扎实往前推进。

  自2002年与东盟签署协议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以来,中国迄今已经初步构建起横跨中西的周边自由贸易区平台和辐射各洲的全球自贸网络。据商务部数据,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的自贸区达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