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荔湾区推进垃圾分类 垃圾减量效果明显
图为工作人员在生活垃圾分拣站分类垃圾。
大洋网讯 昨日上午,越秀区东风东路万科金色家园小区居民张姨拎着两袋垃圾,走到垃圾桶前,将一袋餐厨垃圾扔进了餐厨垃圾桶,又将另一袋扔进了其他垃圾桶。这样的习惯张姨已经保持了好几年,在她的家中常年备有干、湿两个垃圾桶。
记者了解到,越秀区、荔湾区生活垃圾总量均呈下降态势,生活垃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昨日记者走访了越秀区万科金色家园和荔湾区芳村花园,探寻生活垃圾总量下降背后的故事。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越秀和荔湾垃圾分类整区推进工作举措得力,效果扎实,其好的做法经验值得其他各区学习。
据悉,继2018年越秀荔湾率先整区推进垃圾分类后,今年广州继续扩大范围,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黄埔、番禺等6个行政区推行了整区垃圾分类工作。
越秀区:连续实现垃圾减量
“小区经常开展垃圾分类环保活动,也会派发一些垃圾分类的塑料袋,居委干部也常常来家里宣传,时间久了就自然养成了习惯。”张姨笑着告诉记者,小孙子在学校里学了垃圾分类,回家看到她放错了还会进行纠正。
据介绍,万科金色家园于2017年7月被推选为广州市第一批创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居住样板小区,并实行居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
越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越秀连续实现垃圾减量目标,去年在全市生活垃圾阶梯式计量结算考核中排名第一。据介绍,该区2018年共清理垃圾总量44.81万吨,分类回收餐厨垃圾7.58万吨、废玻璃0.3882万吨、废木材0.7193万吨,餐厨、废玻璃、废木质等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率达到19.39%,均未突破市规定的控制指标,比年度增长控制率少3.74%。越秀区不仅不需要支付增量垃圾处理费,还能增加环卫工人收入323万元,以及结余返垃圾处理包干费1522万元,同时节约垃圾处理生态补偿费376万元。
越秀区负责人介绍,越秀围绕整区推进工作,创建了18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社区,在16个公园、48个肉菜市场推行保洁挂桶垃圾分类作业模式,开展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限塑”和净菜上市工作;强化餐饮垃圾收运,去年至今全区共收运餐饮垃圾45821吨。
荔湾区:党旗红飘起来 垃圾分类动起来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的芳村花园小区,是市直机关干部、职工集中居住的住宅小区。记者了解到,东漖街道办事处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选取芳村花园社区为示范点,推进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据工作人员介绍,党籍在社区的党员有184人,目前建立了社区党委,下设四个党支部。社区以推动“垃圾分类”为突破口,组织开展机关党员志愿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全面带动社区服务管理。“党旗红飘起来,垃圾分类动起来”,实施几年来,通过党员带头,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队伍不断壮大,保安、志愿者、网格员等社会治理辅助力量队伍积极参与进来;还设立垃圾分类义务督导员团队,下到青少年、上到80岁的老奶奶踊跃参与;居民可以利用微信上传需要投诉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在细节和品质上得到提升。
荔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探索,精心组织,多措并举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做到“有机构、有试点、有宣传、有队伍、有成效”。辖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呈上升趋势,居民投放准确率逐步提高,餐厨垃圾分拣量持续上升,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量不断增加,垃圾减量逐年提升,其他垃圾基本实现压缩处理和直装运送,2018年开始全区生活垃圾总量呈下降态势,生活垃圾总量为43.83万吨,相比2017年下降了2.16%,生活垃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
市城管局:
垃圾分类工作提质扩面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垃圾分类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今年列入了市十件民生实事。经过多年的持续构建和完善,广州市已形成1+2+3+12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并取得实效。
当前,按照“党政机关全覆盖,市区医院全铺开,社区卫生中心全创建”的目标,广州建立了覆盖所有强制单位的基础数据台账。强制分类已覆盖全市5908个机团单位;驻穗部队团级以上机关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垃圾分类内容纳入星级酒店和A级旅游景区行业监管;全市2745间中小学、幼儿园建成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
据悉,广州今年将创建越秀、海珠、荔湾、天河、黄埔、番禺等6个示范行政区和其余5个区共22条示范街(镇);创建600个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社区),推广具有“党员引领、志愿者自治、可回收物全回收、垃圾专收专运”特色小区(社区)样板;打造5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同时,积极推进环卫收运与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建立回收移动平台,覆盖10个区,用户约32万人。
下一阶段,广州还将继续抓好垃圾分类提质扩面工作,将越秀、荔湾等区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加强检查督导。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通讯员成广聚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