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引力波竞赛? 中国“头脑特攻队”的信心与雄心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题:“跑赢”引力波竞赛?中国“头脑特攻队”的信心与雄心
中新社记者 杨柳 杨喆
一场针对引力波的“头脑攻坚战”正在中国上演。
上个月,美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印证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言。有外媒报道称,中国加入了全球引力波探测竞赛。
引力波的发现在中国掀起了一波舆论热潮。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记者一波波地赶来采访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委员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告诉中新社记者,“今年要求采访的量大得多,也有来自国外的采访邀请。”
信心:中国引力波探测3至5年可出成果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引力波探测有三大方向。其中,张新民是“阿里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与负责人。2014年提出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阿里计划”在西藏阿里地区5100米的山巅探测原初引力波,也就是宇宙大爆炸时创生的引力波。而“天琴计划”和“太极计划”主攻黑洞撞击发出的波动对空间产生的变化。国家天文台则正在准备探测“脉冲星测时引力波”,欲掌握其对时间变化的影响。
“3至5年可以出成果。”凭借“阿里计划”的项目优势,张新民作出如此预估,即使不能探测到原初引力波,出一个研究成果也将为未来探测提供一条线索。
在“捕获”引力波的赛场上,美英德法意等国早已起跑。谈及对中国后发优势的信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院士表示,“‘阿里计划’的地理优势是国际上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这样能“捕获”原初引力波的概率更大,赢的几率也随之增大。”
年满70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钟灿院士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国过去并非没有人关注、研究过引力波,但 经济 条件和科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研究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能力配备大型装置,培养更强大的人才队伍。这为探测到引力波加重了筹码。
雄心:由跟跑、并跑到领跑
当赛场外不时响起“中国如何在重大科学发现中率先撞线”的疑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分析,中国当前的科研水平在个别领域可以“领跑”世界,但大多数学科还处于“并行跑”的阶段,也有不少科研领域尚在“跟跑”。要想“跑赢”,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全民科普恐怕是提升核心驱动力的“不二法门”。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作为重点突破的基础前沿科学列入规划,并把宇宙演化置于首位。这在物理学家眼中体现了中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
张新民坦言,“没有基础研究,创新只是小打小闹。”而武向平补充道,基础研究离不开全民科普。只有在公民整体科学素质提高的沃土上,诞生更强“头脑特攻队”的概率才更大,也更可能结出硕果。
“探测原初引力波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验证宇宙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Theory),也就是宇宙起源。这才是大问题。”欧阳钟灿说。
在探寻科学的赛程中,中国科学家们雄心勃勃,他们相信中国有能力在许多领域“弯道超车”,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角色转换。
欧阳钟灿认为,中国当前正面临基础研究的新时期,若能抓住机遇,将取得重大的突破性发现,像诺贝尔奖这样的权威奖项自然也会收入囊中。但相比奖项,产生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才是中国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