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布2021年河湖长制考核结果,这些区获评优秀
大洋网讯 根据相关要求,广州市河长办组织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全市11个区2021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经市第一总河长、市总河长同意,广州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公开通报考核结果。
经综合评定,各区2021年河湖长制考核等次均为良好及以上。其中,南沙、黄埔、荔湾、增城四个区考核等次为优秀,天河、海珠、越秀、花都、从化、白云、番禺七个区考核等次为良好。根据《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和《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2021年度考核实施方案》,对考核优秀的南沙、黄埔、荔湾、增城予以通报表扬。
荔湾区大坦沙珠江边白鹭成群
中心城区白鹭数量增加3~5倍
2021年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五周年,各区各部门密切协同,各级河湖长以上率下,加快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和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工程,持续开展网格化治水和涉水违建整治,强力开展国省考断面涉及75条劣Ⅴ类一级支流整治,全类型全覆盖开展小微水体排查整治,高质量建设广州碧道,实现“十四五”水环境治理良好开局,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全市1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广州“降水位、晒底泥、查排口、修管网、开闸门”治水做法得到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白云湖作为全省唯一景区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乌涌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广州碧道规划和实施项目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奖、国际景观奖等8项国内外奖项;民调显示,在参调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市民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成效认可度最高;2021年关于治水的001号议案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获市人大41名提案代表37票满意、2票基本满意,满意度创下历史新高;全市河湖生态极大恢复,根据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跟踪研究,与2010年相比,中心城区白鹭等鸟类分布范围扩大2~3倍,数量增加3~5倍。
海珠区晓港湖构建了“水底森林”
“河长领治、部门联治、社会共治” 形成治水新常态
2021年,广州市切实压实治水护水政治责任,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不断强化治理责任,签发了市总河长令第9、10号,全年13名市级河长履职巡河75次,主动担纲履职,深入一线查问题促落实;注重抓统筹协调的“关键少数”,全面加强河长履职能力培训,市、区两级共组织培训254场次,培训河长、河长办及相关工作员3万余人次;开发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水质预测及履职评价预警模型,以河涌“天气预报”的方式指导各级河长开展差异化巡河护河,全市河长巡河52.2万次,推动解决问题2.4万宗。
实施更加严格的督查考核。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各区、各部门落实河湖长制情况汇报,组织修订《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增加对区级河长和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市直成员单位的考核,进一步压实治水工作责任;市委巡查办对各区和市直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打赢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情况,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专项巡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对《全面加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的议案》落实情况开展集中监督检查,验收成果、明确问题、商讨对策。
花都区炭步镇渔业养殖基地
“鱼游鹭飞、河畅景美、兴水利民” 呈现治水新面貌
广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核心问题,认真研究加以解决落实。实行污涝同治,稳步提升排涝能力,印发了《广州市防洪排涝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5年)》,将全市划定为9大流域105个排涝片区,系统全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市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建成区面积已占总建成区总面积的25.5%;加强城市内涝监测信息化建设已完成3506个物联设施监测站点。
精细计划调控,有序推进节水用水工作。加强水源涵养区及湿地建设保护,实施《广州市地下水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5年)》,深化节水“放管服”改革,修订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复核流程,推进城乡供水改造、牛路水库、北江引水等工程建设,花都、增城区顺利通过水利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复核;节水型企业建成率50%、节水型居民小区建成率27.3%、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67.2%、水利行业节水型单位建成率39.8%。
近年来,广州市大力推行河涌生态自净,深入践行低碳生态环保理念,实行河涌自然水位运行,利用污水厂尾水开展生态补水,促进水体流动,节省污水处理厂大规模提标改造资金;减少河涌清淤,培育喜水植物,让阳光透进河床,逐步恢复河涌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河道生态自净功能,取得良好效果;珠江天字码头、海心桥、猎德涌、车陂涌、大坦沙岛等中心城区出现了成群白鹭翩飞嬉戏的景象。
有关部门切实研究问题,扎实开展河湖健康评价。组织对全市30条骨干河道、45个湖泊、17个水库开展健康评价工作。
坚持因地制宜,高质量建设美丽碧道。明确各级河湖长碧道建设工作责任,积极探索实践“碧道+污染治理”“碧道+乡村振兴”“碧道+全民运动”“碧道+海绵城市”等多元融合模式,2021年新建碧道308公里(累计建成821公里);阅江路碧道、蕉门河碧道等成为市民美好生活去处,又是广州市崭新的城市客厅、城市名片,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化区鸭洞河治理中,结合特色小镇同步建设,成功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在流域周边打造生态设计产业集聚区。
增城白水寨大封门水库
未来将推进水环境治理向纵深发展
据广州市河长制办公室介绍,2022年,广州市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厚植文化底蕴,坚持以“绣花”功夫全面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坚决推进水环境治理向纵深发展。
以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抓手,推动河湖长制工作重心由水污染治理为主,向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推动区域连片治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水岸同步治理,加快解决雨季污水溢流问题,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
以完善考核激励措施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完善考核机制,开展对市直单位和区级河长的考核,进一步压实水环能治理各方面的责任。
以加强推进源头治理为关键,加快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整治等源头治理工程,强化“散乱污”场所、涉水违建等污染源治理,推进排水管理进村、进工业园、进小区,健全水污染监管体制机制。
以加强城市内涝防治能力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动员令》,扎实推进市总河长令(2022年第1号)部署任务,深入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以高质量碧道建设为引领,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到2022年全市累计建成碧道1000公里以上,凸显岭南特色和乡土风情,成为展示广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亮丽名片,提高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