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番禺区这座博物馆展出上百把青铜古剑
大洋网讯 馆藏上百把古青铜剑,虽历经岁月洗礼仍寒气逼人,震慑人心!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8月9日获悉,在位于番禺区亚运文化村的广州东方博物馆青铜馆中展出上百把青铜古剑,成为一大看点。
广州东方博物馆位于番禺亚运文化村一隅,三面环江。作为广州市2010年亚运会文化配套重点督办项目,是由国家审批、公助民办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馆藏千余件器物,其中三级以上国家文物565件。馆内设有青铜馆、陶瓷厅、明清陶瓷厅、钟表铜器厅、书画厅、百砚厅、交流厅和丝路厅,以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等形式展出,展示了中华文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时间跨度长达5000多年。
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为了再现这段风雷激荡的历史时期,广州东方博物馆全新推出“兵戈史鉴”系列之春秋战国青铜兵器特展在青铜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本次展览倾情奉上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兵器,从短兵器、长兵器、远程武器、车马配件等不同类型的兵器解读当年诸侯纷争的局势,近距离感受战乱年代的金戈铁马,更能体会到一代枭雄立志一统天下的眼光与谋略。
进入青铜馆,最吸引眼球的是一把把古代青铜名剑。剑,作为一种短兵器,在越国众多兵器群中数量最多、形制最考究。史籍记载,绍兴城东南的铸铺、上灶、下灶等地,为越人铸剑的宝地。“吴戈越剑”名重一时,誉满海内外,反映了越国匠师们掌握这一工艺的娴熟程度。于是便有了“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光”的后世赞叹。随着战争艺术的发展,兵种多样性决定了士兵使用的武器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长短可以分成长兵器和短兵器,戈、矛、戟、殳、钺、铍等这类属于长兵器;剑就属于短兵器。除了长短兵器外,还有远程武器,比如弓和弩。
据考,剑是从商代才开始出现的。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的青铜剑是短剑,到了春秋晚期,剑才开始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大量装备至军队中下层的军官。为了作战方便,人们把剑体延长,使之更加具有刺杀的效能。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剑极为流行。
藏品中,剑首端部内铸出细薄均匀同心圆突起,其间的底部则铸有凸起的细绳纹。据介绍,剑首同心圆纹饰细薄到即使在当代也必须通过加压、真空、负压等特殊浇注手段方可成形的程度。这是铸造工艺学中了不起的成就,反映出陶范配料及其处理技术和制范技术既科学合理,制范技艺亦十分高超娴熟。经研究试验,吴越铸剑高手是巧妙地应用刮板制范技术制成剑首同心圆陶范。
藏品中的青铜复合剑,早在春秋时期已设计铸造。这种青铜剑的剑脊含锡量较低,色红黄,韧性好不易折断;剑从含锡量较高,色黄白,坚硬锋利,又称“双色剑”。应用分铸技术铸成刚柔相济的青铜复合剑,在铁兵器出现之前,这种青铜剑成为当时冠绝列国的先进兵器。
暗色菱形纹部分是铜剑上无富锡层保护处基体外露,埋藏后长期受土壤中腐殖酸水溶液腐蚀所致;有富锡层保护处受腐蚀程度轻,因而有了深浅不一的色差。
青铜剑有的刻有鸟虫书。这是篆书的一种,它在大篆的规范书体下,融合了一些动物的形象,能明显看出有鸟的嘴和长腿,笔画如虫蛇一般蜿蜒盘曲,还有的文字结合了鱼的纹样。鸟虫书的字形多瘦长纤巧,装饰性很强,但很难辨认。鸟虫书可以认为是最早的美术字体,开始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楚、蔡等南方国家,在青铜铭文上最为常见,其中以兵器更多。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桂来 李波 通讯员 许林海 吴贤洪 陈恒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