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被遗忘的另一个郑和”
中新社福建漳平5月16日电 题:追寻“被遗忘的另一个郑和”
记者 彭大伟 梁晓辉
谁是王景弘?
走入掩映在闽西群山环抱的水仙茶林中一座黄瓦白墙的庙宇,记者踏入了一段被“遗忘”六个多世纪的历史。
“受命皇朝临海国,留迹石洞庇人寰。”穿过门口红色柱子上醒目的楹联,便见到庙中供奉的王景弘坐像,以及一旁的两尊头像。坐像的主人身着与郑和形制相仿的官服,身前香火不绝;身后的墙上,则挂着明宣宗的一幅赐诗。
“昔时将命尔最忠。”可见这应是明代皇帝所信赖的重臣。
位于福建龙岩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的王景弘庙,记载着他的生平及其在亚洲、非洲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足迹。然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这位曾辅佐郑和并“八下西洋”的古代航海家已经十分陌生。
“某种程度上,王景弘是被遗忘的另一个郑和。”福建漳平赤水镇党委书记杨长德说。
据历史记载,生于香寮村的王景弘曾与郑和同为明代下西洋使团的“正使”。当地历史研究人士和民众普遍相信,王景弘一生中曾八下西洋。记者遇到的当地人,都以这个远离海洋的闽西山村出了一位航海家为荣。
其中,王景弘参加“郑和下西洋”的卓越贡献,已在2014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国家海洋局主办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认可。
“命尔奉使继前功,尔往抚谕敷朕衷。”明宣宗这首赐诗,正是写在郑和最后一次出发下西洋之际,王景弘亦参与了这次行动。
历史上,郑和卒于第七次下西洋途中,而王景弘则完成了郑和未竟的事业――八下西洋。
至今,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便有以王景弘命名的“王总兵路”(Jalan Ong Sum Ping)。而中国南沙群岛当中一座“景弘(宏)岛”据信也是以其命名。
六个世纪如书页翻过,郑和名扬海内外、妇孺皆知,而与他“并肩战斗”的王景弘却为何被遗忘?
在1997年前后参与发掘王景弘故里史料的王景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曹木旺告诉记者,其实人们耳熟能详的郑和下西洋,也是在20世纪初梁启超写出《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后方才名声大噪。
“不仅是郑和这个人,连下西洋这件事都长时间不为人所知。”曹木旺表示,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在漳平文化局任职的他便协助福建社科院历史专家徐晓望发掘相关史料,并积极推广对王景弘的研究。
“万里丝路,八下西洋。”王景弘庙隔山相望的香寮山庄内,来自福建省内各地的一群书法家正在挥毫泼墨,其中一幅篆体字这样写道。
由福建书法家协会组织的这次活动,吸引了近50名书法家来此采风。他们创作的诗词歌赋等书法作品,将于今年7月香寮村旨在纪念郑和与王景弘下西洋610周年(1405年至今)的“航海文化节”上展出。
“一开始只知道郑和,初中课本里就有嘛,但是对他(王景弘)真的是不清楚,到这里来才慢慢了解的。”生于1990年的青年书法家曾淑玉说,来到王景弘故里令她受益匪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朱盛柏表示,希望以书法艺术的形式,更好地传播与弘扬以王景弘为代表的航海文化。
曹木旺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经历千载兴衰,如今重新焕发生机,王景弘与其所代表的迎向大海的开放精神也应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这比单纯吸引游客重要得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