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探访丝绸之路上的“第二麦加”
中新社阿斯塔纳9月10日电 题:探访丝绸之路上的“第二麦加”
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
一进入图尔克斯坦市(Туркестан),就感觉到了浓郁的“中亚”风情:圆顶建筑,各色骆驼雕塑,妇女的花样头巾……此地在16世纪前称亚瑟城,地处古代商队运输路线的咽喉,是大丝绸之路的分支。
这个昔日政治、 经济 及宗教中心,现在只是哈萨克斯坦南部一座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但因拥有亚萨维陵墓而在中亚著称,号称“第二麦加”。
大片玫瑰园将亚萨维陵墓围在其间。这座建筑曾经成为苏联1989年一款邮票的图案,其建造于帖木儿时期(1389—1405年),实际上是一件未完工的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评价“从这座未完工的建筑中,波斯高明的建筑者们试验了各种建筑方法,并在后来使用到了帖木儿王国都城撒马尔罕的建造中。今天,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成为了帖木儿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
亚萨维陵墓获“圣地”之誉绝不仅因其宏伟,还缘于“这里埋葬着一位伟大的人物——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关于他有很多传说。”亚萨维陵墓的解说员说,亚萨维是中亚伊斯兰教最重要的传教者之一,主张禁欲苦修,反对奢侈享乐。他还简化伊斯兰教的传统宗教形式,用哈萨克游牧民听得懂的语言传教。朝圣者们视亚萨维被为圣人。
“你知道麦加的圣石吗?这就相当于圣石,我们虔诚地到这里来朝觐。”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老者艾加马尔鲁在亚萨维陵前告诉中新社记者。
另一位朝圣者告诉记者,“这是第三次来此朝觐了,内心感到很幸福。”在中亚很多地方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前往亚萨维陵朝拜三次就相当于到过麦加。
“这种将足够数量的对本地圣地的朝拜,等同于一次远赴阿拉伯世界朝觐的现象被称为‘小朝圣’。”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告诉记者,“这是苏联时期的穆斯林发展出来的一种理念,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的穆斯林能被获准前往圣地麦加,每年少于100人。”
杨成指出,“这种现象在整个中亚地区都很盛行”,除亚萨维陵墓之外,“布哈拉、撒马尔罕以及奥什附近的圣地最受尊崇。”而且,“小朝圣”在苏联解体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小朝圣’已经成为伊斯兰信徒展示其虔诚信仰的常见方式之一,一些伊斯兰信徒每年要到中亚地区的圣地朝觐数次。”杨成说。调查数据显示,近四成的受访者本人或其家庭成员经常进行“小朝圣”活动,其中的三成一年一次,超过40%一年两到三次,近10%一年四到六次,大约15%的受访者在七次及七次以上。
在亚萨维陵墓工作的哈萨克族妇女赫巴哈娜对记者说,“我在这里工作有些年头了,能感觉到来这里的人在不断增多。”
“每个人都有信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你来自中国,可能信仰的是佛教。但无论信仰什么,总是追求善。”那位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老者用特别慢的语速告诉记者,似乎是要强调什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