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广东会场 51个岭南非遗项目亮相

08.06.2016  01:53
    瑶族刺绣技艺将在文化遗产日活动中得到展示。 资料图片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由广东省文化厅、清远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广东分会场系列活动,将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拉开帷幕。这也是广东省首次将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设在少数民族地区。届时,粤绣、佛山木版年画、新会葵艺等5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在连南亮相。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在传统非遗以更加平易近人的姿态走近民众生活的同时,社会各界也正通过共同努力与创新思维,为传统非遗的未来注入新的可能性。

    在又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作为2016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一部分,由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承接的“新疆哈密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与“广彩瓷烧制技艺普及培训班”先后开班,并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查沁君 通讯员 柳静洪

    展演活动

    服务基层让保护意识扎根乡间

    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文化遗产日前后,广东仅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就达140余场次。

    非遗日的广东会场选址从大城市转向乡村,是一大特色。继去年在云浮郁南古村落开设广东分会场后,主办方今年将分会场移师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这也是我省十余年来首次将“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设在少数民族地区。

    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粤北山区,这里却是不少著名非遗项目的故乡。单以油岭村一地为例,就有瑶族长鼓舞、瑶族长鼓制作技艺、瑶族耍歌堂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基地。

    作为瑶族同胞拿手好戏的民族歌舞,将成为今年会场“主角”。11日举行的启动仪式上,来自连南歌舞团瑶族演员将来到现场盛装迎宾,以瑶族长鼓舞暖场,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当晚,主办方将在县顺德文化广场组织非遗专题晚会,来自全省的12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类项目,将为观众带来难忘的“非遗之夜”。

    作为“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例牌菜”,今年进行现场展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51项之多,包括粤绣、佛山木版年画、新会葵艺等,共有103位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展示。为体现“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观众除了可在现场观摩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感受背后的“工匠精神”外,还可以与传承人进行互动,甚至能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体验非遗魅力。

    广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杜绍勤表示,服务基层是今年活动的一大特色。展示现场还首次将针灸(岭南陈氏针法)、西关正骨、贾氏点穴疗法、一指禅推拿等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带到岭南现场。展示之余,传承人将免费为当地群众做相关的理疗咨询。

    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视,也在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得到充分体现。活动期间,主办方将组织粤、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代表来到省级非遗传承基地油岭村,为非遗保护工作出谋划策。

    除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以外,《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摄影展》《牵星过洋图片展》《匠作利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展》《广东传统建筑建造技艺图片展》等一系列文博专题展览也将在当地的中国瑶族博物馆举行。

    人群培训

    高校力量助力非遗走进当代

    作为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并不只是一句口号。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去年6月,文化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双双加盟成为计划中的一分子。

    4月19日,作为广东省首个跨省开展非遗培训计划的高校,广州大学迎来了50位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她们都是来自新疆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刺绣绣娘。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她们接受了系统的课程培训,为古老的维吾尔族刺绣重新注入活力。

    早在2008年,新疆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刺绣,已名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最普遍的装饰手法,维吾尔族刺绣以其纷繁复杂的款式和精巧的刺绣而独具魅力。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价格过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古老新疆刺绣的发展,年轻从业者也在不断流失。

    怀着复兴新疆刺绣的心愿,50位学员不远万里来到了广州。其中,部分学员已经年过花甲,而最年轻的也有31岁。她们当中不少是第一次走出新疆,导师们为此调整教学模式,通过图片展示和手工示范并举的方法,便于学员清楚领悟课程内容。

    课程包括文化艺术理论基础、设计基础、观摩交流与创作展示四大模块。“我们教给她们的,都是过去师傅教不了的知识。”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卓莎表示,过去大部分民间艺人都是根据前人留下来的画稿、在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并没有明确的设计意识,而本次培训的目标正是弥补这缺失的一环。

    “我们只负责引导作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但不会对绣娘们的创作加以干涉,反而会鼓励她们保留刺绣纹样的民族特色。”卓莎进一步表示,为了保证非遗的本真性,任何创新都必须符合绣娘们的本民族审美:“毕竟,非遗传承发展的最大动力,还得来自传承人自己。

    培训结束后,昔日的课堂被师生布置成精美整齐的展览区。绣娘们的功课被整齐地挂在墙上,让人耳目一新。“大部分学员之前都不会人物勾画和色彩搭配。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她们已经可以进行自主设计了,可以看出进步很大。”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裴继刚赞许道。

    “其实,广彩也遇到相似的传承难题。”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吴杨波担任“广彩瓷烧制技艺”普及培训班的负责人。他将“文化产品”的打造视为本次培训班的核心:“我们不要求学员的技艺‘精益求精’,而是要让他们转变思路,适应市场的发展。

    广彩培训班学员共计54人,其中既有国宝级的广彩大师、广彩行业的从业者,也有广彩方向的研究生和在校职高学生。吴杨波表示,未来的非遗保护不能只是被动地依靠社会扶持,还需要非遗传承人群的自觉努力。

    据了解,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今年还将各有3期培训计划。此外,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实施主体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系列培训”已被纳入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并计划于年内对我省“刺绣类”和“雕刻类”非遗传承人群进行系统培训,为我省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探索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