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邯郸记》首次以话剧形式呈现 广州向世界介绍汤显祖
卢生凿石开河成功(剧照)
演出前观众在展板前了解《邯郸记》。
尤丽娅
广州文化大观园
大洋网讯 4月14日晚,俄罗斯圣彼得堡刚刚结束了一场持续了几天的大雪。在话剧《邯郸记》开演前,圣彼得堡市模范剧场早已被踏雪而来的观众坐满,期待一品由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带来的《邯郸记》。据悉,这是汤显祖《邯郸记》首次以话剧形式呈现,也是其首次在圣彼得堡演出。
让世界了解“东方的莎士比亚”,让广州优秀本土话剧走向国际,在业内人看来实属不易。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作为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后,第二个来圣彼得堡演出的中国剧团,为圣彼得堡和广州这对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写下精彩一笔,也向世界展示了广州对外开放窗口和国际文化交流桥头堡的地位。
首创:广州本土话剧走出国门
汤显祖的作品改编多见于昆曲、粤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形式,以话剧形式呈现的并不多见,单就《邯郸记》的改编更是少之又少。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邯郸记》导演王筱頔女士表示,此次将该作品改编为话剧形式应属全国首创。
据悉,2016年适逢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推出《邯郸记》这部年度大戏,在保留汤显祖词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同年赴北京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
而这次这部作品则走得更远,来到圣彼得堡,“话剧作品走出国门,除了北京的人艺,就是我们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了。” 王筱頔称。
现场:笑点掌声能同步 俄罗斯观众听懂了
4月14日和13日,《邯郸记》连续演出两场,记者观察发现,可容纳600人的观众席几乎坐满,而且95%是俄罗斯人。正如戏中扮演清远道人的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关栋天所预计,“很多剧团到国外演出,基本上是当地华人来看,但这次我敢打包票,我们的观众大多是西方面孔。”
“乌兔天边才打照,仙翁海上驴儿叫,一霎蟠桃花绽了,犹难道,仙花也要闲人扫。”关栋天老师浑厚的唱腔响起,写意的山水幕布在舞台流动,观众跟着卢生一起“入梦”来。整个演出持续2个小时,借助字幕,这场中国的话剧表演完全能够引起俄罗斯观众的共鸣,演到滑稽处“笑点”能够同步,演到精彩处掌声也能同步。
在采访过程中,俄罗斯观众的理解力、鉴赏力也令人惊诧,一位名叫伊夫杰妮娅的观众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卢生让他的夫人崔氏为皇帝表演邀功,崔氏委屈自己成全丈夫。”而另一位叫伊莉安娜的观众说:“这个故事对现在的年轻人很有启发。字幕翻译者也是个天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演员想要表达的东西。
来观看演出的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文化领事夏光远也对字幕翻译印象深刻。他表示,不单单是杂技、武术这些肢体表演艺术能走出国门,像话剧这些语言表演艺术也能走出国门。
经验:演出交流日渐频繁 文化推广应双管齐下
记者发现,中国话剧走出国门的寥寥无几,而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却有勇气、有自信带着《邯郸记》来到这个戏剧之都。对此,《邯郸记》制作人陈志荣表示,“在宣传期间,这部戏就很吸引当地人。因为它看上去像戏曲,有中国传统的身段,但却又是话剧,这是最吸引他们的点。”他透露:“很多当地剧团都闻风而来,与我们接洽。我们在演出前观看了一场当地的话剧,在购买团体票时,事先并未和对方有过接洽,但对方却认出我们就是演出《邯郸记》的剧团,他们就找到我们,说要谈合作。”
陈志荣表示,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一直在拓展与国外话剧剧团在演出、人员上的交流。除了此次将《邯郸记》话剧表演带入圣彼得堡,4月底中心还要去匈牙利演出《南越王》,还计划赴英国、希腊演出其他作品。
为了将广州本土优秀剧目推向国际,提升广州在国内乃至国际的文化影响力,陈志荣称,文化推广应双管齐下。他表示,希望政府层面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院团层面也要努力去开拓。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行政总监钟琴也表示,中心这十年来一直在艺术品格的追求和市场的开拓上举头并进,下个十年,我们在国际市场立足这个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专访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尤丽娅
向俄罗斯展示中国面貌和广州形象
如何让世界认识汤显祖,认识广州乃至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记者采访了在本次演出中充当桥梁作用的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尤丽娅·梅利尼科娃。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承担了所有来演出的中国话剧的翻译和统筹工作,而尤丽娅是圣彼得堡大学中国历史专业的教授,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已有10多年,将中国优秀文化引入俄罗斯,是她毕生热爱的事业。
广州日报记者:《邯郸记》剧本的俄文版是你们负责翻译的吗?
尤丽娅:翻译者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古汉语专业的教授,难度很大,他整整翻译了2个月,但效果很好,他把作品翻译成诗歌,容易读,也能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我们计划将翻译作品出版。其实,我们有翻译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长期项目,近期还出版了一本广州作家的短篇小说集。
广州日报记者 :你们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中国剧目?
尤丽娅:圣彼得堡大学有很悠久的教授中国文化的传统,有近150多年的历史。现在中国和俄罗斯关系很好,但以经济、贸易交往居多,文化、艺术交流较少。很多俄罗斯人只知道京剧,不知道中国还有粤剧、昆曲、川剧等。像我们这样的人就可以发挥中介作用,我们希望将中国面貌展示给俄罗斯人。现在在圣彼得堡,很多学校也有中文课程,汉语和汉文化很热,引进一个好的舞台作品肯定会有很多的观众。今年11月,我们孔子学院还打算举办一个中国戏曲节,把粤剧、昆曲、川剧等都介绍进来。
广州日报记者: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来圣彼得堡演出,听说有很多剧团前来接洽,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尤丽娅:2014年,我们邀请过北京人艺来圣彼得堡演出《荆轲》,这是第一次有中国话剧团来圣彼得堡。之后我们的波罗的海剧院参加了北京戏剧展、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交流会、上海当代戏剧节,就有了往来。圣彼得堡每年至少有两个中国剧目的演出,今年有两场,一场是北京人艺演出的《知己》,一场就是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邯郸记》。其实,这边的剧团都很愿意和中国的剧团合作。
广州日报记者:对于中国优秀舞台作品和当代文化要走出去这一点,您有什么建议?
尤丽娅:这两次和北京人艺、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积极参加全球各种戏剧节,拓展民间交流,他们一直在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也在寻找有意义的剧目,这种合作非常棒。对我们引进的一方而言,汉学家的作用不可小觑,必须要邀请汉学专家做全面的介绍,包括作者、背景等。而对中国剧团方面,来圣彼得堡不能演完就走,要开讲座、交流班、组织小的活动来介绍作品,形成交流。
文/图 广报记者吴多 通讯员钟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