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信息共享,堵住低保“跑冒滴漏”

15.01.2015  13:5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性不断加大,就业渠道、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在客观上加大了准确认定社会救助对象的难度。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二年,全国各地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如火如荼,向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核算、救助对象认定等难题及各种不正之风“亮剑”,推动了社会救助“安全网”公平、公正建立。

   低保核查进入“数据时代

  “ 十二五”末,我国将基本建立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基本形成完善的核对业务标准体系以及与核对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届时,要想吃低保,先得“”家底。

  记者近日从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获悉,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有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省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实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共享的部门逐步增多。

  甘肃省民政厅办公室副主任靳生喜告诉记者,各地核对机构的建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成立独立法人的事业单位,新增人员编制;二是挂牌运行,即在社会救助部门加挂“核对中心”的牌子。

  据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薛秋霁介绍,核对机构表面上只是一个数据核对机构,但实际上与税务、公积金、房管、银行、证监等部门联动,可通过查看存款账户、股市账户、纳税记录、房产登记、公积金缴纳等情况,了解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跨部门、多层次,横向与多个涉及个人经济状况信息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纵向形成各级核对机构的业务联动,实现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的业务协同。

  实际上,核对平台数据互通并非一蹴而就。以北京市为例,核对平台已完成第一批数据对接工作,包括住建委、公安、人保、工商、税务、公积金、民政及证券8个部门和机构。第二批对接银行、保险等金融系统。第三批核查居民支出项目,如水电燃气费、通信费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核对平台实现了各行政部门的互联互通,共享数据资料。”郑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明锁认为,“这相当于在一个个信息孤岛之间架设桥梁,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稳步推进核对机制建设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有收入、支出、财产三方面,346 个核对数据项。如何保证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全面性、准确性,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开展核对业务(简称“全网核对”),成为核对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

  据湖北省通城县民政局低保中心主任吴林森介绍,当前,各地对于申请低保等救助家庭的收入核定主要采取低保申请人出示收入证明、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和邻居走访、信函索证、信息比对等方法展开。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但是对于瞒报、少报或者不报个人及家庭收入,甚至转移家庭财产的对象,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会给核定工作带来困难。

  吴林森举例说,通城县51 万名居民中,大约有12 万人外出打工,换句话说,家家户户都有人外出打工,是远近闻名的打工大县。“ 这些人的收入情况难以核定,出示收入证明也没多大的效果。”吴林森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不解决,确实影响核对的效果。

  在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主任吴江看来,核对平台建设还存在法律、数据来源不完整、范围局限等障碍。例如,核对办法大多是地方政府规章,与银行、房管、证券等部门的规定存在法律上的冲突。

  靳生喜认为,没有部门信息共享,核对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共享程度越高、层次越高,核对效率就越高,核对结果就越准确、越权威,核对成效也就越显著。他建议按照核心事项优先比对、成熟事项优先实施的原则,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由易到难,分阶段、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核对工作,与成员单位逐一对接,分批次签订信息共享互查合作协议。

  “例如,针对金融信息核对难的问题,各级民政部门要创新方式方法,讲究策略。”靳生喜说,“在初期,各地开展存款信息比对时,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设定一条存款红线,只核对其存款是否超越红线,不核对其具体金额。这种做法,金融机构容易接受,又节省核对成本。

   用大数据说话

  如何保障社会救助资金公平公正地分配,防止有人钻政策的空子骗低保、骗廉租房,提升社会救助的科学化水平和公信力?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供了第三种选择。

  今年1 月6 日,江苏省灌南县堆沟港镇民政办助理孙长兢给腰庄村村民孔祥友打电话:“ 老孙,你不是有企业养老保险么,每月好几百块钱,早就超标了,怎么还申请低保啊?县民政局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全联网,一查就查出来了。”孔祥友的低保审批没有通过。与之相反,该镇四队村的李忠祥老两口仅靠两亩地维持生计,身体也不好,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在此次核对过程中,上报家庭人均收入为每月170 元,经信息比对,无其他收入,通过审批。

  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首先是真实数据收集者,其次是数据的整理归类和深度分析者,最后是运用数据进行精准决策和有效服务者。吴江认为,随着社会救助核对业务的持续开展,核对系统中累积了大量个人经济数据,逐渐呈现出大数据的特征。

  “当前,核对系统中的数据量大,我们在持续关注的同时,主要选择一定时间段内的数据进行分析。”吴江告诉记者,“ 通过科学、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规律性特点和前瞻性趋势,进而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政策制定和决策支持服务。”

  吴江告诉记者,上海市已经开展了城市廉租住房申请家庭收入分布及走势预测、中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因素、最低生活保障经济核对超标家庭统计等八个大数据分析研究。其中,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经济状况分析从家庭拥有的房屋、车辆、银行存款、证券与收入状况五个角度开展研究,研究结果收入上海市发改委编写的年度《居民收入监测报告》白皮书。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广泛应用,科学的核对机制逐步提高社会救助质量和社会救助效能,斩断伸向低保的“黑手”,推动社会救助的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