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畔渔民村里的“新行当”
老渔民张保东在“渔家乐”的后厨里忙碌。新华社记者范帆摄
新华社南昌10月31日电(记者范帆)穿上围裙、套上袖套,张秋林站在灶台前,熟练地翻动着锅铲,锅中的几条鳜鱼不久就变成了金黄色,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
江西省庐山市南康镇大塘村位于鄱阳湖畔,这里的村民大多是世代以打渔为生的渔民,今年51岁的张保东也不例外,他从十几岁便开始在鄱阳湖谋生活,常年在湖面上的风吹雨打让他皮肤黝黑,手掌里的纹路粗深。
“打渔需要起早贪黑,耐得住风吹日晒,随着自己的年纪逐渐增大,也开始琢磨着上岸转产。”张保东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村里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每当鄱阳湖水位低的时候,裸露的草洲上开满了一望无际的蓼子花,紫色的花海吸引许多城里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2014年,张保东和几个有着同样想法的渔民同伴在村里开起一家名为“生态鱼庄”的“渔家乐”。曾经拉网掌舵的手,如今掌起勺来也有模有样。
“我们的取材可是有讲究的嘞!店里只卖从鄱阳湖里捕捞上来的鱼。”由于味道鲜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旺季时每天能够接待20多桌客人,有时还得提前预约。“放下了渔网,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我们店里每年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
南康镇党委书记邹金才告诉记者,仅在南康镇,大大小小的“渔家乐”就有十多家,已经成为当地渔民上岸转产的重要形式,同时还带动了附近许多村民的就业。
在这个过去世世代代“靠湖吃湖”的渔民村里,像张保东一样选择放下渔网“洗脚上岸”的渔民,也在不断探索寻找着新的营生。来到大塘村村民张小春家里时,她正在清洗刚刚从市场上收来的白鱼,凭着祖传的腌制秘方,张小春制作的鱼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爆款土特产”,每当年关来临时,总有人来上门收购,她腌制的鱼干经常供不应求。
张小春向记者展示她从市场上收来的鱼。新华社记者范帆摄
鲤鱼、棍子鱼、白鱼、花鱼……在张小春家的冰柜里,存放着品种不同已经腌制好的鱼干,她向记者介绍,腌制鱼干有着一套颇为讲究的流程,剖开洗净、放盐腌制、清洗晒干,不仅每一道工序都有着特殊的手法,还要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这个过程有时需要花上好几个星期的时间。
老渔民借助传统的手艺告别沿湖而居的生活,年轻的“新渔民”则通过网络平台,插上了电商的“翅膀”。今年32岁的“80后”渔民查友曾经在上海闯荡过,头脑活络的他几年前看中了小龙虾的商机,便在网上开起了微店销售小龙虾,尽管上市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左右,但每个月能给他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如今小龙虾是夜市里的网红产品,我不光自己捕捞,还从外地收购小龙虾,通过网店要比以前直接卖到水产市场生意好多了,接下来我还打算开拓其他城市的市场,让我的小龙虾能够卖到全国各地。”查友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