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档案重启广州记忆:这种水乡人家的茅寮你见过吗?

14.06.2023  09:07

茅寮、水瓜村、核镇;扒禾桶、捉泥鳅、担香蕉……一组档案照片以过去南沙人在珠江出海口捕鱼捞虾、半渔半农、歌以唱和的定格瞬间,真实而形象地还原了南沙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沙水乡人家居住的茅寮

回顾过去:

住在茅寮的水乡人家

千池鱼虾跃,万顷碧波流。”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南沙既有人杰地灵的大美风光,也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活变迁的美好故事。在近日由广州市档案馆主办的《光影绘春潮——档案中的南沙蝶变展》中,记者留意到有一组以“水乡记忆”为主题的珍贵档案照片,将关于民生民居的南沙故事娓娓道来,画面每个细节都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沙水乡人家居住的房子称作“茅寮”。据现场参观者回忆,南沙人民最早靠在河涌之间捕鱼为生,茅寮之所以建造在河道两边,是因为台风来了的时候躲在那里很安全。“茅寮分两层,因为下面通风的设计,人睡在上面既舒服又凉快。他们还会在茅寮里挂着用艾叶做的蚊香,没有蚊子的打扰就可以安稳睡上一整晚。”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涌乡村

记者了解到,以前南沙居民的房子大多依水而建,茅寮是南沙特有的一种建筑物,也是水乡渔耕文化的产物,功能属性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变化,可以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后期经过改造设计成“茅草屋”,房子旁边还会有一些笼子(装鱼装虾使用),而房子下面就是河涌用来养鸭子。

通过这组照片,可以看到20世纪70年代万顷沙地区春耕的场景,南沙水乡人家居住的茅寮也重映眼前。在一张20世纪80年代的照片中,还可以看到河涌两岸村民居住的茅草屋。据介绍,今天南沙水乡人家已从茅寮搬进了依河而建的新民居。

1973年,万顷沙地区农民种植早稻 (陈斌摄)

展望未来:

富有岭南特色的美丽乡村

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既是产业宝地,也拥有美丽乡村。通过这一组档案照片,可以看到香蕉、莲藕、捕鱼等南沙水乡独特印记,还有扒禾桶、收粮、捉泥鳅、担香蕉、咸水歌演唱、水乡婚礼等一系列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活动。

同处和睦,兴旺发达”,这是万顷沙镇同兴村取名之意。同兴村地处万顷沙镇西北部,是万顷沙镇内著名的“水瓜村”,因当地农民经过多年试验培育出地道自主品牌“同兴水瓜”,深受好评,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2022年3月,万顷沙镇同兴村(周智群摄)

榄核镇是冼星海的故乡,而榄核香云纱则是南沙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幅在榄核镇彩色田园晾晒香云纱的场景照片,生动呈现香云纱的制作过程。记者了解到,目前榄核镇拥有香云纱的四大生产基地,年产量约为4.7万匹(70万米),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2018年数据),榄核镇香云纱多次登上国际时尚大舞台。

2022年1月,榄核镇彩色田园(陈健明摄)

2017年11月,榄核薯染香云纱(简伟洪摄)

美丽乡村并非个体,除了同兴村、榄核镇,还有具有300多年历史冯马三村等,村内河道密集、一涌两岸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而透过聚豪新村,能感受到的是这些年来南沙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及打造的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的决心。

2018年2月,冯马三村

2019年10月,聚豪新村(卢辉镇摄)

水清、岸绿、路宽、天蓝,充满岭南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让人耳目一新。记者了解到,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水乡人家居住的茅寮到21世纪,南沙建设了一批批美丽乡村、魅力水乡,目前正致力打造与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以城乡融合打造美丽乡村,以文化赋能激活魅力岭南水乡。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图/由广州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