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猫保护的中国行动:织就生态“保护伞”
宝兴野生大熊猫下山欲横穿马路、冕宁野生大熊猫进村觅食、甘肃野生大熊猫谈恋爱被“偷拍”……2018年以来,一次次大熊猫与人类的不期而遇,让大熊猫保护问题再次引发公众侧目。
资料图:大熊猫在雪地里行走。 孟德龙 摄长期以来,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海内外拥有众多粉丝。为摸清国宝家底,中国先后进行过四次大熊猫调查。2015年公布的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1864只,栖息地面积达258万公顷。
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相比,大熊猫无论是种群数量还是栖息地面积都有了显著提升。虽然由于保护得力,大熊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由“濒危”转列为“易危”等级,但由于栖息地破碎化,部分局域大熊猫种群仍面临灭绝风险。
“全国有22个种群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野生大熊猫局域种群,其中18个小于10只的局域种群具有高度灭绝风险。”四川省林业厅野保站副站长古晓东告诉记者,四川拥有中国74%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在这里,野生大熊猫种群被分割为22个局域种群。
近年来,为了拯救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四川省率先尝试“人工繁育—野化训练—放归自然”机制。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八喜”“映雪”成功放归自然,中国已实施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活动7次,放归野外9只。其中,2017年年末被大熊猫放归监测队“关进”回捕笼进行体检的大熊猫“淘淘”,是全球首只采用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培训放归的大熊猫。
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放归监测队队员告诉记者,“淘淘”被发现时毛色光洁、身体健康、脂肪层正常。其在野外健康存活5年,验证了人工繁殖大熊猫经过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放归自然的成功,对大熊猫的种群复壮乃至拯救大熊猫野外濒危小种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放归必须考虑其遗传多样性、疾病等背景,比如放归大、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最好选择来自邛崃山系的;岷山遗传背景的大熊猫最好放归到岷山山系。”古晓东告诉记者,实现野外大熊猫种群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大熊猫野生种群遗传档案管理至关重要。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野生大熊猫DNA是70多名野保队员的日常工作之一。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在一线工作20余年,认得200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的每一道山岭和峡谷。“春季是采集大熊猫DNA的黄金季节,它们来到低海拔地区活动,容易采集到粪便。”他说,采集大熊猫DNA主要依赖粪便表面的粘液,“粪便越新鲜越好。”
在中国,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2017年1月,一项涵盖三省的“大动作”正式出台,中国确定在四川、陕西、甘肃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按照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涵盖三省70%以上大熊猫栖息地、80%以上野生大熊猫种群、大熊猫局域种群之间走廊带,总面积达2.7万余平方公里。
“在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有利于实现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和整体修复,永久保存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大熊猫生息繁衍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宾军宜如此向记者解释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初衷。
与此同时,大熊猫国家公园还将加强栖息地连通廊道的建设,恢复一些大熊猫局域种群间的重要廊道。宾军宜告诉记者,“未来四川将在土地岭、泥巴山、黄土梁、施家堡等地建设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连通相互隔离的栖息地,实现隔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宾军宜说,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不仅能够加强对大熊猫的保护,还能“伞护”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有利于有效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和全球生物多样性永续利用做出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