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3年神秘长沙窑瓷器再现羊城 快到南越王墓博物馆看一看
大洋网讯 书法唐诗、写意彩釉、诗文警句、花鸟山水……一件件充满诗情画意的长沙窑,为中国彩瓷时代掀开新篇章,挥洒出绚丽多彩的大唐气象。来自长沙博物馆的273件(套)长沙窑瓷器,今日起,这个题为《面向海洋——长沙窑瓷器精品展》特展将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免费开展,集中呈现长沙窑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时隔13年长沙窑瓷器再现羊城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介绍,本次展览是自2006年之后,时隔13年长沙窑瓷器精品再度来到广州,将为观众提供了解古代国际贸易和海丝文化的新角度,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本次展览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长沙博物馆联合主办。开展当天,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对公众免费开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昨日探营看到,以海上瓷路、诗意大唐和胡风禅韵为主题《面向海洋——长沙窑瓷器精品展》充满异域风情,中西合璧集中呈现长沙窑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展览将持续到11月18日。
写意彩釉 诗意大唐
记者了解到,长沙窑创烧于唐代,衰落于五代。它继承岳州窑的特点,吸收北方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湘江东岸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又名铜官窑,长沙窑兴盛于唐朝中晚期,是唐代最重要的外销瓷窑场。
长沙窑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较之盛产青瓷的越窑和盛产白瓷的邢窑,长沙窑积极融合南北陶瓷烧造技术,将唐三彩等北方彩釉工艺嫁接于岳州窑类型的青釉瓷器之上,不但一窑焙烧出多种色釉瓷,而且同一器物上使用多种釉彩,实现了从低温彩陶到高温彩瓷的转变,开启了中国的彩瓷时代。
引人注目的是,釉下彩绘是长沙窑最具特色的工艺,其装饰多用毛笔在器表上绘画,主题包括彩带、书法、花鸟、山水和人物等。
长沙窑瓷器上常装饰一种呈抽象彩带或粗细线条的带状图形,艺术效果类似于国画中的泼墨,颇具写意之美,毛笔的笔触在瓷器表面随性挥洒,形成了一系列多变、洒脱的纹饰,呈现出一种极富诗意的大唐之美。
将书法和诗歌呈现于瓷器上是长沙窑的首创,灵动飘逸的书法和朗朗上口的唐诗艺术化地呈现出奔放豪迈的大唐气象,这些以诗歌为铭的瓷器为今人保留了珍贵的唐诗资料,也留下了研究书法艺术的绝佳材料。
将山水花鸟入画也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其山水场景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画面笔触流畅、富有诗意,而花鸟画则生动传神,不仅真实反映了湘江边飞鸟走兽的自然生活场景,还弥补了唐代花鸟画失传的缺憾。
异域风情 中西合璧
唐代开放的氛围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前来中国从事海外贸易活动,为了迎合外国消费者的心理,长沙窑瓷器在器形、纹饰和色彩上体现出了别样的异域风情。
记者见到,展厅的长沙窑瓷器精品,有包括连珠纹、椰枣纹、狮子纹以及抽象几何纹,体现着浓郁的异域色彩。连珠纹是萨珊波斯王朝的主要装饰手法,多见于波斯锦、金银器以及伊斯兰釉陶器上,随着伊斯兰文化东传,长沙窑创造性地将连珠纹从单彩变为多彩,并以褐彩连珠线条以及绿彩连珠线条相间组成图案,使瓷器的美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模印贴花是长沙窑瓷器上最具辨识性的特色装饰,源于仿金属锤揲工艺,常见的模印贴花图案有椰枣树、胡人、立狮、葡萄等,不少具有外来文化元素,如椰枣树就是西亚地区常见的树种。
唐代中晚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转折时期,由汉代以来以西北陆路为主,转为以东南海路为主,长沙窑瓷器由此成为外销的重要产品。其产品通过长江水道运往扬州,或湘桂水路经广西转运广州,经扬州、宁波、广州等港口出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行销至东亚、东南亚、南亚及西亚、东北非等地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