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跛行 警惕下肢动脉闭塞
日前,60多岁的刘先生来到梅州市人民医院求诊。据介绍,他平时在平路上行走一定距离,便会下肢疼痛、酸胀无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片刻,症状缓解后可继续行走,但接着行走又开始疼痛,如此反复。经检查,刘先生被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该院心血管内一科主治医师古献芳告诉记者,一些老人常在行走一小段距离后,不得不停下脚步,揉揉腿,休息一阵后才能继续行走。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当出现这种情况,要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痛苦大治疗难
古献芳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表现为下肢主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造成管壁增厚、狭窄,并可继发血栓形成,从而造成肢体缺血损伤。患肢常常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俗称“糖尿病足”。因血管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皮肤色泽改变、肌萎缩及关节僵硬等症状,肢体可发生自发性溃烂,合并感染后出现坏死,甚至出现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许多患者的下肢长期慢性疼痛,行走不便甚至最后面临截趾、截肢的危险。
常规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古献芳说,早期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通过股、腘、足背等部位动脉触诊来初步判断。疑似动脉闭塞症者,通过常规血管彩超检查就可以较好地发现内膜硬化斑块,从形态上提供定性数据,是下肢动脉闭塞常规筛查手段。对于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CT血管增强三维成像可进一步用来测量病变部位的直径、长度等参数。这是目前动脉硬化最常用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方法,主要应用抗凝药物、扩管药物等。介入治疗中的数字减影是诊断动脉疾病的“金标准”。可作为选择球囊、支架的依据在术中引导血管介入操作,并进行支架植入术。
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
据了解,外科手术是传统治疗动脉闭塞手段,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旁路术。但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大、住院周期长,多数患者不适合或难以接受。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内科微创的介入手术能够有效缓解严重动脉硬化闭塞的问题,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反复进行等优点,已经成为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主要手段。
专家提醒,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局部表现,很多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因此不仅要重视下肢血管病变情况,更要注重全身伴随疾病的诊治。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症的高危人群应积极预防和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必要时作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江波)
TIPS
梅州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一科 冠心病及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专业;科室拥有冠心病及外周血管介入团队各1个,开展了各种冠脉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外周血管腔内成形术,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等。手术量、质量、技术难度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联系电话:0753-213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