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过来人看出“实战味”
番禺某餐饮店在大屏幕播出阅兵相关内容,市民边饮茶边观看。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摄
古志英(原广州日报总经理、原闽粤赣边纵队韩江支队战士)
陈振敏(广州日报集团办公室员工、原解放军驻港部队战士)
大洋网讯 歼20、火箭军、两栖“霸王花”……建军90周年阅兵实力圈粉,刷爆广州市民朋友圈。老军人、老报人忆往昔峥嵘岁月,叹今朝来之不易;后生仔点赞酷炫飞机坦克沙场点兵,军强国方安,炎炎夏日,广州燃起了阅兵热。
闽粤赣边纵队老战士古志英:
发展军力,是为了和平
昨天,广州日报原总经理古志英早早起床,把早餐搬进房间吃,就为守在电视机前,不落下阅兵仪式的每一个重要场面。
检阅仪式和军队装备集中展示的一个小时里,古志英看得入神,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箭军。
这勾起了他少时的战争回忆:解放战争时需要挖地洞才能架起炮台,不像今天的车载式,实战威力大大跃升。此外,解放军当年用的迫击炮仅能覆盖数百米射程,今天的洲际导弹却动辄能精准打击几千公里以外的目标,国家军事科技的精进让这位老战士感慨不已。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以外,古志英更关注近年随着编制的精简和军纪的整肃,使得人民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上一个台阶。
“发展军力,根本是为了和平。”古志英说,没有强大的经济保障,断无军队的强大;没有强大的军队,也不能拥有发展经济的和平环境。今天,人民群众的生活好了,要保住社会发展的成果,说到底还是要靠实力——老百姓应该从这一角度来看待人民子弟兵在和平年代里的重要性。
“当年打游击时,哪能想象有生之年能看到我军强盛如此。”生于广东梅县的古志英是遗腹子,在他出生前5个月,担任村中赤卫队队长的父亲便牺牲在国民党的枪下。流淌着“红色血液”,少时的古志英便有着传承父亲遗志,投身家国解放事业的信念。1949年4月他刚满18岁就加入游击队,在闽粤赣边纵队韩江支队当一名小战士。
古志英于1960年初进入广州日报社。“为人民服务的追求,始终铭记于心。”古志英说。
原驻港部队战士陈振敏:
阅兵过来人,更有自豪感
2011年底,一篇题为《报社帅小伙入选驻港部队被赞为“三好新兵”》的新闻广为流传。“我想变得更大只(健壮)一点,更想磨炼下自己,所以报名参军了。”在当年的新兵队伍中,就有来自广州日报集团印务中心的陈振敏,他光荣地被选为驻港部队的一员。当年的帅小伙尽管年龄不大,但已经在印务中心工作三年。他告诉记者,“离开报社还是有些舍不得,工作的环境是艰苦一点,但是跟大家在一起处得很好,工作还是很愉快的。”
当年对于入选驻港部队的新兵,有着比以往更高的身体要求和政治要求,同时形象上也有所要求。陈振敏代表了广州日报社,为部队输送了“政治好、身体好、形象好”的“三好新兵”。
入伍期间,陈振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获得“优秀士兵”的嘉奖,载誉归来,进入了广州日报集团办公室。他说,从军经历磨炼人生观,让自己做事更严谨,懂得纪律的重要性,更对国家建设多了一份使命感。昨天观看阅兵,让他激情重燃,并一把拉上妻子和几个月大的女儿,一起守在电视机前“接受洗礼”。
坦克群、火箭炮部队、歼-20隐形战斗机……看着电视转播的画面,陈振敏如数家珍。他表示,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军事实力近年来有着显著提升,结合军队编制的优化,实战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次阅兵有不少新看点:一是以往的阅兵地点多选在北京天安门,而这次建军节阅兵选择在了内蒙古的朱日和基地;二是有别于惯常的正步走,改为了跑步进场的新方式;三是比起一般的检阅展示,此次阅兵的“实战味道”更浓。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参加过检阅,所以知道背后的不容易。”大约5年前,陈振敏所在的部队参加阅兵仪式,几个月的高强度训练,全靠意志和毅力支撑下来。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罗桦琳、何道岚、何家、伍仞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