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3年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先进集体蕉岭县三防办
●本报记者 秦秋霖
通 讯 员 刘学东 廖勖
在很多人看来,淅淅沥沥的雨声悦耳好听,但在蕉岭县三防办人员耳中,风雨声就是号角声。每到晚上,一点雨声就能把沉睡中的他们唤醒。汛前检查、汛期防御、汛后再查,每当台风等恶劣天气“眷顾”蕉岭时,三防办常常彻夜灯火通明。
3个“臭皮匠”撑起三防办
洪涝灾害来临时,政府都会发出各项防洪抢险的指令。而这些指令的后面,是三防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他们在不同季节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灾害奋斗。
蕉岭县三防办只有3人,人少事多。“我们都30多岁,最短的呆了6年,最长的在这里工作了15年。”该县三防办主任徐成江告诉记者,其中一人负责信息系统、设备、物资的保管、检查和养护;一人负责水雨情、灾情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主任负责所有文件、调度、协调、组织、政府参谋等。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形成默契,不仅每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且最大限度减少甚至避免灾害损失。
汛期形势严峻,三防办工作人员时常要牺牲自己的时间。有一回正值汛期,徐成江的妻子和父亲都患重病,他却因加班加点无法抽身。在水灾中,橡皮冲锋舟发挥了重要作用,转移了不少被困群众。这些冲锋舟平时的护理都由三防办人员负责。为了不让仓库里的冲锋舟发霉,他们每天都要对其充气,定期清洗干净。
零伤亡背后的应急标准
去年,蕉岭遭遇“5·19”暴雨袭击,连日的强降雨灾害使全县107个村(居委会)受灾,受灾人口达18万,占全县人口的近90%,却实现了“零伤亡”的惊人成效。
每年汛后,该县三防部门都会对水文资料进行汇编存档。去年5月19日6点多,在收到系统发布的雨情信息后,三防部门根据资料数据和频率数据,很快查算出此次暴雨的标准为“200年一遇”。而这个查算结果为抢险救援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三防办马上组织全县水库、堤围等水利工程行政责任人、管理人员全天候上岗到位,严格按照工程控制运行方案调度,注意观测雨情、水情变化,加强对工程的防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抢修。同时,调配县级救援力量,并向省防汛抢险力量求援。
当天上午8点,洪峰到达时,救援队伍已安全转移大部分受困群众;9点,由梅州赶赴的省防汛抢险民兵轻舟机动五大队还转移了45名受困群众。最终实现特大洪灾中人员零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