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聚广州 献计大湾区
6月22日的院士咨询座谈会上,院士们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州发展献计献策。
由中国工程院、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程院科技合作办公室、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的“院士咨询座谈会”在广州东方宾馆举办。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等19位院士,围绕“共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共赢发展”主题,以及中国工程院与广州市的合作提出建议。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志英出席活动并讲话。
解决“卡脖”问题
王迎军: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
王迎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要利用三地两体制,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科学技术的研究,解决“卡脖子”问题,把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真正提升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但我认为广州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实力,也有这样的魄力和眼光。最近广州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法,我觉得都是眼光放得很远。”她认为,华工成立国际校区,引进12名全职院士,带领着国际一流团队进驻广州,这对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外,她还认为,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大湾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时,科技发展、材料先行,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包括重点培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环保能源、汽车等,所有的这一切,材料不过关都是没办法去做的。“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材料可能成为‘卡脖子’的地方。广州建设了材料基因工程中心,对此很有远见。”
发展三大产业
李立浧: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电网工程专家,直流输电专家
李立浧认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都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来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可将广州、深圳和香港作为三个核心城市,通过核心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他建议,大湾区要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这三大产业都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这些产业其实都不是重资产,而属于轻资产。我们应该重点发展轻资产方面,而不是重资产方面。”
他也强调,大湾区发展中还需要注意交通、能源和政策方面,以及这三大方面的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方面,如何实现粤港澳在网络互通方面保持一体化,比如物联网的发展,能够跟香港和澳门进行对接,这几个方面得考虑。”
加强原创性科研跨境合作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呼吸病学专家
钟南山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于国际化,这有助于打通阻断产业化的篱笆墙,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产品和商品。
“当前最主要的战略重点应该是抓住重大的课题在粤港澳大湾区转化。”钟南山说,“粤港澳大湾区应首先着力形成有利于科研转化的大环境,再着力深入基础研究。”
钟南山坦言,当前在科研领域中,实质性、原创性的国际合作仍然存在障碍,但在医药方面的国际合作已有长足进步。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亚热带,很多疾病都是在亚热带产生的,包括15年前的非典,最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等。
在传染病研究领域上,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与香港大学的合作进展理想,尤其在病原学的变异上,成果对国际亦有贡献。作为澳门科技大学的特聘教授,钟南山也发现该校有很好的中药研究,但因缺乏临床实践的条件,往往止步于文章发表。所以他建议澳门科技大学与广东合作临床实践,把科研成果转变为产品。
培育好广州的加速器和孵化器
陈清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院士,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汽车专家
陈清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广州要通过原创性起到枢纽作用,撬动带动其他地方。这是因为广州人文历史底蕴浓厚,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广州通过加强原创能力和提高转化能力,可以助推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怎么能够提高原创能力,提高转化能力?孵化器和加速器很重要。”陈清泉解释说,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每个环节都存在壁垒。只有环节的参与者共同讨论评估,才有希望减少壁垒。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人才、政策、市场和金融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他说,要把全世界的人才吸引到广州,同时培育好广州的加速器和孵化器。就如以色列,原创性氛围好,孵化器、加速器计划完善。“很多创新项目都是政府出钱,在一栋楼里面装了计算机、软件、沙发、面包机和咖啡机等,报名进驻的人下班以后会到这里,或是周末在这里上课、孵化,形成很好的创新氛围。我相信广州完全有能力来做好这个事情。”
打破粤港学者合作瓶颈问题
李行伟: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院士,环境水力学领域专家
李行伟表示,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与港澳的合作必不可少。香港在基础研究方面功底扎实,学者对广东的科技创新也有很大的需求,双方的合作能带来一定的成果。
由此,李行伟提出建议,无论如何都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目前香港和内地的学者在合作方面,都有很多瓶颈问题,建议不同地方的政策可以打通。另外,可以为广东与香港的学者提供更多短期密集的交流机会,包括大学生层面,相互学习促进发展。
“香港有很多新的产业发掘空间。”李行伟举例,香港建造业占GDP的8%,实际上香港已出现了老龄化问题,年轻人很难进入到传统的建造行业。他们对人工智能在建筑和工程方面的应用比较感兴趣。如果粤港澳加大合作力度,在这个方面相互促进,进行技术交流,可以发掘到新的发展空间。
建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科创中心
吴清平: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食品安全科学技术专家
吴清平建议,以广州的高校和人才资源为基础,加强广东、香港、澳门多地技术机构的合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科创中心。
吴清平表示,不可见的微生物组成了地球上生物量的主体。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计划”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近年取得很大的进展。然而他发现,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至少落后20年。
为此,他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是设立短期、中期跟长远测序计划,建立测序100万组以上的微生物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设数据库平台,进一步挖掘有重要价值的功能基因、结构化合物,特别是新兴微生物的基因编辑技术和微生物病毒治疗肿瘤方面的应用。
第二,根据微生物数据库发展生物制药、合成生物学等产业,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广东与香港、澳门等地技术机构的合作,在广州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科创中心。
政府牵头建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方滨兴: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
方滨兴认为,公众及市场对于网络安全价值普遍认识不足。为此,他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政府应该带头,做好风险防范,将网络安全服务纳入政府采购项目,建立完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政府及公共信息安全。二是尝试打造“网络安全保险”,将新的网络产品与网络安全保险捆绑在一起。三是过去安全屏障的建立往往是静态的,应该构造动态的检测方式,这样产品质量才能越来越高。四是打造一个国家级产业园区,打造信息安全产品的上下游产业。
推动进一步合作
何华武: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
何华武表示,中国工程院有几项主要任务,第一是征选院士,第二是要建立国家的工程科学思想库,既提供宏观大战略,也提供实际的技术支撑。未来,中国工程院将与广州进一步合作,一起进行大课题研究。特别是针对院士们围绕“共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共赢发展”提出的建议,工程院将抓紧梳理,抓住关键重点,共同抓紧合作推进。
核心技术须掌握
杜如虚: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精密制造领域专家
杜如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大力发展智能工程,将来会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芯片,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个例子是智能治疗。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脸的时候对着镜子,镜子可以主动分析人的精神状态如何,这类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防患于未然,节省了医疗资源。“现在全国成立了70多个人工智能的研究所或研究学院,我想广东广州完全有能力瞄准这个方向发力,把产业做起来。”杜如虚说。
广州院士优势大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院士,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
刘人怀认为,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共赢发展的过程中,广州应该发挥优势,突出特长,积极起引领作用。他特别提到,由在粤工作院士及广东籍院士自主发起、自愿组成的广东院士联合会,目前会员已有230多人,占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人数1500多人的六分之一。可以利用联合会的力量,团结和凝聚院士智慧,打造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共同推动大湾区发展。
广州有引领作用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岩石学专家
徐义刚认为,广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应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方面的骨干引领作用。对于大湾区的打造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可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研究力量,建立一支大湾区的“集团军”,而目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分散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容易造成无序竞争。二是希望能创新机制,使得现有的技术和方法能在本地推广,解决当地的环境问题,而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