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省院科技合作迈向新里程:签13项合作协议
6月28日,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随着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共建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意向书等13项目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南粤省院科技合作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9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省院全面战略合作的序幕。6年来,在省院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省院全面战略合作在高水平大科学工程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与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省院合作已经成为新时期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据统计,6年来,在省院合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双方开展项目合作2800多项,累计新增产值2100多亿元,新增利税270多亿元。至2014年,中科院在粤科技队伍达到7600多人,与广东各级政府和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7家,研发平台320多个,育成高技术企业230多家,服务企业近万家,为广东企业培养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10000人次,全面实现了省院战略合作规划目标。
共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6年来,经中科院和广东省政府共同努力,在广东依托中科院正在建设和拟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2012年3月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获重大发现,精确测量到中微子混合角theta13,该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2014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台主要设备——负氢离子源进入地下隧道安装。2015年1月,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动工建设。落户惠州的加速器驱动的嬗变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两个项目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省院双方积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广东各级政府和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7家,佛山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揭阳市中科金属科技研究院、中科院韶关精细化工与有机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引擎。其中,佛山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开展省院合作项目1202项,合作院所61家,合作企业460家,服务企业近3000家。争取各级政府支持经费近4.5亿元,直接带动社会投资近15亿元;合作共建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103个、院士工作站4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9个。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承担国家及地方各类课题项目383项,包括“973”首席项目6项,获得项目资助累计达7亿多元;申请发明专利267项,授权101项,PCT17项;累计转化合同金额共计2.3亿余元。
培育一批创业与孵化平台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情况,省院双方共建创业与孵化平台,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深圳国际创客中心致力于创客的培养和扶持,通过创新创业双导师专业性引领、科研教育大产业网络化协同,打造蝌蚪到青蛙一站式创客生态。目前已入驻创客百余人,项目近50项,获得天使投资4项,与京东、Intel、TCL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共建8个创客营,并获红杉国际资本设立“奖投金”。佛山中科产业升级创客中心为初创型和成长型企业提供“投资、全方位孵化、办公实体”全方位创业服务,孵化项目涉及产业技术升级、TMT、电子商务、多媒体、影视、空航等领域,成功孵化“奥讯新媒体”“思捷达国际”“广东空航”“拼图科技”“云岸科技”“安美乐”等多家公司。佛山育成中心构建包括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佛山高新区光机电孵化器、佛山新城生命健康中心、高明新材料产业园区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基地的科技创新网络体系,育成企业超过70家,形成新产品超过1000项,带动产值超500亿元。
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6年来,广东省财政累计投入省院合作专项资金、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资金等共计6亿多元,中科院累计投入相关项目经费近亿元。中科院近80家研究院所与广东2000多家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实施合作项目近2800项,累计新增产值2100多亿元,利税270多亿元。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佛塑股份合作开发的复合智能节能薄膜属国际前沿技术,不仅性能优于现有市面上进口的隔热膜产品,价格与隔热膜产品相比也将大幅下降。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际专利;成立了“佛山金智节能膜有限公司”,占地面积50多亩。已建年产量1000万平方米贴膜产品生产线,实现年产值超过5亿元,预计实现利税1亿元以上。规模化生产时,年产量将超过3000万平方米,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引领华南地区乃至我国的节能贴膜产业7000亿元市场规模的发展。深圳先进院实施的“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在全国26个省级行政区实现跨区域应用,覆盖6000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服务人群5000万人以上,带动健康服务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省院合作以来,吸引大批中科院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入粤,构建了省院合作人才汇聚的通道。引进院士11人,新增两院院士4人;引进“千人计划”21人、“百人计划”144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7个、“南粤百杰培养工程”9人,以及“广州珠江新星”“深圳孔雀人才计划”等各类人才共400多人;吸引3000多名海内外优秀人才入粤开展工作。同时,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大院士工作站建设力度和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目前省院双方已共建院士工作站21家,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743名。注重培养和锻炼本土创新人才,借助中科院联想学院的培训优势,先后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和揭阳等地组织了10000多人次的企业高管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训。
■省院合作签约项目选介
省院共建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
在6月28日召开的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意向协议》。明确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将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的聚集、辐射和平台优势,以科学前沿研究为牵引,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发单元,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集聚优秀科技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兴产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科学研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升级”五位一体的大型区域研发与创新中心。
根据“意向协议”,双方将把共建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省院合作的重大任务,中国科学院将其纳入“率先行动”计划研究所分类改革,给予相应配套支持;广东省将其纳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心工作,给予相应配套支持。
同时,双方将共同谋划,先行启动建设一批与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相关联的新型研发机构、联合科学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产业孵化基地或产业园区等;加快推进落户广东的在建和待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共同争取更多的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广东,纳入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统一建设。
中科院佛山市政府深化院市合作项目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结合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的部署实施,在2009年、2013年两轮院、市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围绕佛山市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科技问题,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广东中心(STS广东中心)的整体框架下,以及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基础上,共建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佛山中心(STS佛山中心),统筹协调中国科学院与佛山市区域内的科技合作工作。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资源与环境等方向,共同推进佛山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围绕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领域,与佛山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共同促进佛山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与技术交易平台,并围绕佛山建设省一流工科学院,积极支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设,共同促进佛山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共同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示范区,形成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努力把佛山建设成为全国产业技术创新应用、技术转移转化、企业育成的示范基地。
共建东莞高能前沿技术应用产业创新中心
为深入贯彻实施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东莞市人民政府、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共建“东莞高能前沿技术应用产业创新中心”,加快中子科学城的规划建设,推动散裂中子源及其相关技术等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吸引一大批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来周边落地,形成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从而为东莞增加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东莞城市新名片。
一是推动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的应用转化。核探测成像装置、质子治疗、硼中子治癌、城市废水辐射处理、辐照探伤、辐照加工、辐照灭菌、材料辐照改性、新型辐照加速器设备等。二是推动散裂中子源及其相关核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利用散裂中子源建设过程中衍生出的大量高端技术,促进相关成果的产业化,主要包括:低温超导技术、工业物联网安全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极端环境下智能装备技术、工业CT检测技术、核探测与电子学等。三是孵化利用散裂中子源开展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在散裂中子源建成运行后,围绕众多科学家在此开展高科技前沿研究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积极进行对接、孵化和利用,包括:新型功能性材料、新生物医药、新型能源电池材料等新成果;同时,为相关工业领域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