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男子娶被拐哑女 陪妻寻亲14年

01.06.2014  16:06

张兴会掏出照片,向闻讯赶来的亲朋好友介绍生活情况。

父女抱头痛哭

  “女儿,17年了,妈妈想你呀……”5月31日,在紫云自治县水塘镇格凸河村鸭地组一户普通农家的院坝上,一对母女抱头痛哭,在一旁的亲朋好友也黯然流泪。

   门面前来了名陌生女

  5月30日下午15时许,紫云自治县公安局松山派出所走进了一对特殊的夫妻:丈夫张玉华,残疾人;妻子张兴会,聋哑人。

  “民警同志,我妻子张兴会于1997年冬天被拐卖到安徽,她在紫云县聋哑学校读过书,请你们帮我老婆寻找家人。”张玉华今年40岁,家住安徽省临泉县庙岔镇祁庄行政村后张洼70号。

  张玉华说,他自幼患上小儿麻痹后遗症,右腿残疾。虽然行动不方便,但他勤奋好学,跟裁缝师傅学得一身手艺后,自己在安徽省临泉县铜城镇开一家小型服装店,生意还不错。

  1997年冬天,张玉华打开门面做生意,发现了蓬头垢面的张兴会坐在店面前,看到她饥寒交迫的样子,便煮了碗面给他。张兴会狼吞虎咽地吃完面后,并没有想离开的意思,由于张兴会不会讲话,而且也只会歪歪扭扭地写自己的名字,但张玉华大概明白了,她估计找不到家了,便好心收留了她,在此期间张玉华一直在帮她寻找家,但是一直没有消息,时间一长,两人也渐渐有了感情,结了婚。

  “虽然嫁给了我,但她一直想家。”张玉华说。

   陪妻寻娘家14年

  两人生活一段时间以后,通过比划,张玉华得知妻子是被一妇女拐卖到安徽一陌生人家,因经常被打,没多久就找机会逃跑出来。

  接着,张玉华还发现,妻子每当看到贵州卫视的时候,心里就特别激动,尤其是出现少数民族服装时,表现更为突出。观察到这一点以后,张玉华推断妻子是贵州人,决心带妻子回贵州寻找她的家人。自2000年以来,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陪妻子来贵州寻找家人,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来过安顺,我老婆会写字,我估计她可能在聋哑学校上过学,就到安顺市聋哑学校查看档案,但是没有找到她的相关信息,我还在火车站、客车站附近张贴过寻人启事,但都没有结果,这几年来,无论是普定、关岭、镇宁这些地方,我都走遍了,但是唯独紫云没有去。”张玉华说,

  上个月的一天,妻子给他写了几个字,虽然字体歪歪斜斜,但是凭着多年对妻子的了解,张玉华大概猜出了其中有两个字是“紫云”,随后他通过网络一查,发现在贵州省安顺市有一个叫紫云的县城,而且紫云县正好也有一座聋哑学校。

  5月30日,夫妻二人来到紫云县城,找到了位于城区的松山派出所。值班民警胡小可、刘露接待了这对夫妻,并受理了他们的求助,陪同张玉华和张兴会上街开始了寻找的步伐。

   看到爸爸照片跳了起来

  5月31日上午,民警联系上聋哑学校,决定分两组,一组由胡小可带领辅警陪同张玉华夫妇去聋哑学校打听,另一组由刘露和其他民警一起,通过公安网络查询当地张姓、且符合其父亲年龄段的男子。并陪同张玉华夫妇去聋哑学校打听。

  由于时间太长,聋哑学校已从乡镇搬到县城,因此无人认识张兴会。正当此时,胡小可接到刘露打来的电话,称发现有几户家庭条件符合张兴会的家人,于是胡小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张玉华夫妇带回派出所进行图像辨认。

  当电脑桌面出现水塘镇格凸河村鸭地组张干富的照片时,张兴会兴奋得跳了起来,并比划说照片上的男子是她爸爸。

  “肯定是了,我们找了14年,终于找到起了。”张玉华一边安慰妻子一边含着泪对民警示谢。

  得到这一宝贵信息,民警迅速与水塘镇格凸河村村委会取得联系,得到了张干富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核实,确认张兴会就是他家17年前丢失的女儿。松山派出所立即安排车辆,送张玉华夫妇赶往格凸河村。

   亲人相见哭成一片

  下午2点,张兴会夫妻来到格凸河村鸭地组。看到家人,车门刚刚打开,张兴会哭喊着扑向母亲罗应香。

  “女儿啊,我都怕我活不到见到你的那天啊……”紧紧抱着失散多年的女儿,62岁的罗应香泣不成声,父亲张干富在一旁不停地擦拭眼角的泪水。左邻右舍闻讯后赶来,一眼就认出是失散多年的张兴会,大家对民警赞不绝口。

  据了解,张兴会在紫云聋哑学校读过书,1997年,19岁的她被人拐走,当时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张兴会被拐走后,其父母立即回家发动周边亲戚及寨上邻居到处寻找,张兴会犹如人间蒸发一样,杳无音信。“17年了,我们这个家终于团聚了。”张兴会的叔叔张干勇眼泪盈眶,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