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式美食无英文名 老外看展全靠猜

26.08.2015  10:40
原标题:非遗美食无英文名 老外看展全靠猜

  ■小凤饼的用料和制作过程都很讲究。(资料图,新快报记者 祝贺/摄)

  ■梅姨制作的传统美食波罗粽。 (资料图,新快报记者 祝贺/摄)

  小凤饼、沙湾水牛奶、波罗粽用英文该怎么翻译?

  小凤饼、广州莲蓉饼、莲香楼广式月饼、沙湾水牛奶、广式腊味、沙河粉、波罗粽等,这些广式美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遗保护机构以及非遗传承人每年都会组织参加十多场展会去推介他们。但新快报记者近日了解到,目前,非遗美食在申报时暂时没有要求一定要有英文名称,所以现在大部分的非遗美食没有具体统一的英文名,因而,在非遗美食在推广时遇上外国友人就有解说的难题。

  老外求解释,传承人却“会做不会说

  广州非遗在广州以及全国各地展览时,美食摊位不时有“老外”流连,但是因为这些美食没有标准的英文名,而背后又有传统技艺及文化,文化差异导致外国友人蒙查查,只能靠猜测获得一知半解。而传承人也有“会做不会说”的问题,大多只会制作不会表示,最后只能通过形式化的表现和实物来呈现。

  从事非遗工作的人员表示,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他们也考虑过请人专门翻译,但是“越传统、越民间的东西,翻译就越要小心”,要想翻译得准确、贴切,难度着实很大,翻译的专家不仅要英语在行,也要对非遗文化有所涉猎,而且由于各家翻译的角度不同、理解不同,所以到最后各家意见很难统一。

  行业人士建议,为这些传统美食取个标准英文名,还需要饮食行业协会做牵头人,由行业协会推进该事项具有权威性,且能够得到整个饮食行业认可。虽然如此,相关部门仍在着手翻译一本宣传非遗的小册子,力求不仅有一个英文名称还要把难度更大的传统技艺制作工序也翻译出来,更好地推广、宣传非遗美食。

  翻译应体现粤菜文化情怀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非遗美食的申报需要经过层层的推选,先是区级,再是市级,最后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每一个级别的申报都是对非遗美食的保护。然而判断非遗美食的重要程度,不能单从级别来区分,因为其中存在申报时间先后等因素的影响。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传统制作的结晶,也维系了几代人的情感,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不能单纯着眼于美食本身,更多地应该是体会每一道美食背后的文化韵味,比如品尝波罗粽,着重的是村里老老少少一同在祠堂制作的温馨氛围,是城市化冲击下逐渐缺失的宗族亲情、邻里温情,英文翻译或许也需要体现食物说承载的文化情怀。

  【对话】

  行业应规范粤菜英文名

  广州市餐饮协会会长符波:

  昨日,新快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餐饮协会会长符波,他表示,目前粤菜的英文翻译没有统一标准,各酒店、西餐厅一般是各自找专业机构进行翻译,根据外国人习惯,把食材在英文名上罗列出来。“原则上只要说清楚这道菜的食材、主要工艺就可以了,至于他们做得是否专业、完善就不太好说了。

  “粤菜是否需要一个统一英文名字,对这个问题我没有关注到。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行业可以规范一下。”符波说,餐饮行业可以考虑统筹一下,先摸一下底,看看企业有没有这个需求,有没有必要统一,能不能统一,至于标准如何规范还需要研究,比如宫保鸡丁怎么翻译让外国人了解,可能需要专业机构来给意见。

  【问答】

  普通话拼音比粤语拼音 更利于菜名传播

  英语专家:

  针对粤语的英文翻译,新快报记者采访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副教授石静,她分享了很多关于粤菜英文翻译的看法。

  1你提倡粤菜翻译使用普通话拼音,

  为何不是粤语拼音?

  石静:大家在国外唐人街等地的中餐厅看到的英文翻译,大部分采用的是粤语拼音,目前比较流行的是香港语言学学会设立的粤语拼音方案。而在我们大陆地区,一直采用的是普通话汉语拼音教育,我自己本人从小到大接受的也是普通话汉语拼音教育,所以我不会书写粤语拼音。但是因为我是在广州土生土长的,我会说粤语,所以我可以看懂粤语拼音。我相信大部分的广州人应该跟我差不多,对粤语拼音应该是识读的水平,但是具体书写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对于不会粤语的人来说,要读懂粤语拼音就勉为其难了。为此,对于菜名我提倡采用普通话拼音。当然,考虑到要保留菜名的“粤文化”韵味,我们可以采用粤语拼音和普通话拼音双管齐下的方法,后面再加上相关英语解释。但可能从语言经济原则考虑,又显得比较繁琐冗长。关于这一点,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探讨。

  2有人说翻译美食要尽可能翻译出一道菜的原料,

  又有人说简单易记才有利于传播,你认为呢?

  石静:翻译准则是信、达、雅。我觉得要向外国人准确地阐述一道菜的主料、配料以及制作工艺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信、达”这两条标准不难做到;而把这道菜背后的饮食文化诠释出来才是最难的,“”难至。短短的一个菜名要做到“信达雅”的确不易,所以我觉得如果抱着省时省力的原则,只要能正确地把一道菜的主料、配料及制作工艺交代清楚,让老外清楚地了解这道菜原料是什么以及基本的制作工序是什么就足够了。因此,我觉得意译会更好一些。2012年3月,北京市外办和市民讲外语办公室联合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为2158道中国菜“正名”。该书中提到了中餐菜单的一些翻译原则,例如,以主料为主,配料或配汁为辅的翻译原则;以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等。(谢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