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对东北之困,以制度革新激发经济活力
昨日,国家发改委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表示,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一些积极因素和发展动力正在积聚,预计下半年经济将缓中趋稳,并有可能企稳向好。同时,他也表示不同意“东北振兴战略失败”的说法。
去年以来,无论是全球经济或国内经济都面临下行压力,东北也不例外。2014年,黑吉辽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5.6%、6.5%和5.8%,下行压力较大;在制造业整体困难、转型升级裹足不前的情况下,老工业区的困境显得尤为突出,东北的经济增速回落和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G D P不是评判地区发展的唯一标准。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考察吉林时,再次强调要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决策层多次重申经济新常态和重视经济质量,强调要告别“唯G D P论”,这不是给东北懈怠的借口,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改革环境。这就意味着,即使东北G D P增长低于其他各省,也没有必要为了单纯地拉升数字而做一些饮鸩止渴的尝试,而应全心全意地提升经济质量,通过转型改革走出困境。所以,承认并正视东北客观存在的困难,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是理性的态度。
诚如国家发改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所言,东北地区现在碰到的问题和十年前碰到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东北是发展中的问题,和十年前下岗、工人上路堵铁路等问题是截然不同的性质。十年前的国企改革中,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前有后但整体还是在同样的后工业时代之中,由于东北国企占比非常大,当大片国企倒下大量工人下岗,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而当前,时代正在更迭,南方的许多城市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东北还实质上停留在后工业时代,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个时代的断层。例如,当北上广深大谈创客、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VC、PE满天飞的时候,国企子弟分配的存续问题在东北仍然成为新闻,这当然只是众多事例中的一个切片,但可以从侧面看出东北整个社会的严重体制化。当年,东北的重工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计划经济模式,时至今日,无论观念或整体机制都仍然存在着很重的计划经济色彩,这在讲究创新、思维开放的今日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东北的脚步。
实际上,东北依然有着很多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振兴东北并不代表着要重走计划经济老路,也不代表着要一窝蜂地去搞服务业、做金融,而是要抓住已有优势,发挥有利条件,激发经济活力,让现有的经济基础焕发出生机。东北在重工业方面有着深厚积淀,有着黑龙江“两大平原”的天然资源,还有全国最集中的国有企业,无论是重工业的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和新型农场改革或是新一轮国企改革,东北都有着其他地区不具备的基础。而国务院印发的“28号文”中,也有深化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现代农工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动石化电力等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简政放权等相关政策。
其实,东北有辽宁沿海经济带、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沈阳经济区四大国家战略部署区域,并不缺政策推动,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到正在发展自贸区的上海,没有一个地区是能单纯靠政策发展起来的,创新精神、改革智慧起着决定性作用。譬如,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全国各地普遍都在等待顶层设计,东北大可抓紧时机,利用好国企集中的客观条件,采取主动,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管理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
理性面对东北之困,不在于东北振兴战略成败之辩,而在以观念和制度革新重新激发东北的经济活力。
(原标题: 理性面对东北之困,以制度革新激发经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