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125项市级非遗项目 传承人队伍青壮年化成趋势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蒋隽 通讯员 谢忆明) 广州牙雕、檀香扇等非遗项目告急濒危。昨天,广州市文广新局主办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新书发布暨专家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这是广州市第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也是全国首本地市非遗保护蓝皮书。
广州有125项市级非遗项目
报告全面展现并深入剖析2006—2015年十年间的广州非遗保护工作。报告显示,目前广州市级非遗名录共有125项,其中民间文学类7项、传统音乐类7项、传统舞蹈类13项、传统戏剧类3项、传统体育类7项、传统美术类16项、传统技艺类30项、传统医药类9项、民俗类31项,显示出广州非遗十大门类皆备的全面性。
报告指出,传承人队伍青壮年化成为一大趋势,例如第四批40位传承人中,平均年龄51岁,最小的是“粤语讲古”彭嘉志25岁,最大的“掷彩门”的邝锦洪72岁,40~49岁的传承人多达15人。
不少项目濒危
报告指出,广州濒危的非遗项目屡见不鲜。例如檀香扇制作技艺,唯一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余润明抱恙,广州已无一人制作檀香扇。
牙雕则因为联合国严格限制象牙贸易,面临无原料可用、舆论压力巨大的危机。广州榄雕“一核难求”,加上国家级传承人黄学文去世后大师断层,陷于濒危。一些老字号企业,如皇上皇的老店、状元坊的戏服厂等,面临租金增加承担不起场馆租金的困境,随时可能“店迁人散”。
同时,广州与非遗保护强市相比,名录建设仍有差距,2014年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中广州无一人。财政投入方面,广州市级非遗专项资金仅有300万元左右,只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00289%,比例极其微小。
建议:增加经费投入
报告建议,增加对非遗的经费投入;多方协作,解决非遗项目濒危问题;弘扬创意,引导非遗在市场中“活水养鱼”。倡导社会共建。广州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逐步改变以政府为主要力量的传播方式,积极鼓励传承人、保护单位、社会企业、媒体、学校等社会力量自发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非遗推广活动,推动社会力量成为非遗保护的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共建”正成为广州非遗保护的重要策略,对全国非遗保护也将形成良好启示。
责任编辑: GD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