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摘14项科技大奖 中大华理获奖最多

09.01.2016  11:24
广东高校摘14项科技大奖 中大华理获奖最多 - 新浪广东
广东高校摘14项科技大奖 中大华理获奖最多 - 新浪广东
中山一院四位专家领奖。 - 新浪广东
冉丕鑫教授正在指导课题研究。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中山大学获奖6项  华南理工大学获奖5项

中山一院四位专家领奖。 冉丕鑫教授正在指导课题研究。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6年1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共有120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174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33项的74.7%。其中,广东高校获得14个奖项,包括三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中山大学获奖6项,华南理工大学则获奖5项。

  而广州两大医院也颇多斩获,其中,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州医科大学冉丕鑫教授研究团队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文/广州日报记者徐静

  署名除外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6年1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共有120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174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33项的74.7%。其中,有67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25项,占授奖总数的53.6%。清华大学合计获得16个奖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北京大学以10项位列第二。

  广东高校也是收获颇丰。中山大学合计获6个奖项,华南理工大学获得5个奖项。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各获得1个奖项。这意味着,广东高校在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共获得14个奖项。

  在备受关注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中,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获得2个和1个二等奖。分别是:中山大学宋尔卫教授团队的《乳腺癌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李宝军教授团队的《用于功能集成的微型化光子器件基础研究》,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曹镛教授的《实现高效率有机太阳电池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及器件结构》。

  记者获悉,“十二五”期间,中山大学共获得9项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且是最近四年每年都有两个二等奖入账。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广州日报讯  (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据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凭借《腹部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改良式多器官移植

  手术量居全球第一

  传统的多器官移植存在着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和严重感染发生率高、病人生存率低等风险,国际医学界一直在探索对其进行改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攻克多器官移植技术难关,收获多项创新成果,使我国多器官移植以及器官联合移植技术从无到有,从尝试到成熟,为多脏器终末期病变的患者重获新生提供了机会。

  迄今,国内仅有中山一院等两家医院有能力开展多器官移植。中山一院已实施29例多器官移植,占国内多器官移植手术量的九成。其中,该院开展的改良式多器官移植为25例,实施例数居全球首位,患者围手术期生存率为100%,术后一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4.7%和76%。据了解,国际器官移植头号大国美国的这两项数据分别为69%和48%。

  “低强度”免疫抑制治疗

  降低病人术后死亡率

  移植了别人的器官,机体会本能地排斥“外来者”。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首席专家何晓顺教授介绍,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病人最终没有闯过术后排斥反应难关的例子相当常见。为了抑制术后的排斥反应,传统的多器官移植会对病人采用高强度的免疫抑制治疗,然而,人体的免疫大军一旦解甲归田,又让病人陷入因严重感染而丧命的风险之中。中山一院首创“低强度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既让机体温和接受移植的器官,又有效降低了术后严重感染的发生率。

  该院首创“不阻断腹主动脉”的动脉重建方式,减少了传统手术对器官移植病人多器官的功能损害。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后由于消化道有多个吻合口,容易发生肠瘘,引发感染。中山一院团队用一个吻合口来进行消化道重建,减少吻合口数目,降低了手术后的感染风险。

  传统的肝脏移植方式,会令病人难逃胆道并发症。该院创造性地建立“胆道并发症防治体系”,对供体的胆道进行双重灌洗,避免了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据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王东平教授介绍,改良式多器官移植技术减小了手术规模,降低了手术对病人身体的打击,同时也让移植手术的难度降低。这一技术体系已经被《中国肝移植手册》列为器官移植技术规范。

  广州医科大学:

  冉丕鑫教授研究团队获二等奖

  广州日报讯  (记者刘晓星  通讯员陈苹  梁凯涛)昨日,由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与综合防治》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冉丕鑫教授课题组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对慢阻肺发病与综合防治进行了历时16年的研究。该研究首次得出中国慢阻肺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8.2%,首次揭示生物燃料是我国农村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次揭示生物燃料

  是慢阻肺发病重要原因

  该研究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和人群干预实验,首次阐明生物燃料是我国慢阻肺的重要发病因素,阐述生物燃料导致慢阻肺的机制,为慢阻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这些燃料的使用非常普遍,全世界近30亿人生活在以此为能源的环境中,远远高于暴露于烟草烟雾的10.1亿人。而中国农村地区就有高达83.1%的人暴露在生物燃料的危害中。

  相关成果论文《厨房烹饪(生物)燃料和通风状况改善对肺功能FEV1和慢阻肺发病率的影响:为期9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评为国际环境流行病学会2014年度“环境流行病学最佳论文”。

  首次发现老药新用途

  可节约85%的治疗费

  在慢阻肺治疗上,该研究发现含巯基抗氧化药物治疗慢阻肺的作用,证实了茶碱等药物治疗慢阻肺的效果,为中国慢阻肺患者提供了有效、安全、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含巯基抗氧化药物羧甲司坦,对预防COPD的急性发作有重要作用,发作率减少24.5%,且无明显副作用。近期,该研究团队发现,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目前,上述药物治疗慢阻肺的研究成果,已写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慢阻肺全球防治创议。

  值得一提的是,羧甲司坦治疗慢阻肺每年的费用仅为国际常规标准治疗的15%,以该药物治疗,每人每年约能节约3670元。若减少一次急性发作住院,则可节约11000多元。该研究还首次发现茶碱能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延缓首次急性加重的时间。其价格便宜、服用方便,每粒只需几角。

  该项目还研发了一套适宜社区和基层医院应用的病情初步判别方法。两种方法相结合,可在广大基层进行初步筛查。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
深中通道完成海底穿针 深圳和中山在海底实现牵手
  新华社广州6月11日电(记者田建川、齐中熙)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