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频被误读,“倒闭潮”传言屡袭东莞

26.10.2015  09:52

国庆节至今,东莞出现多家代工企业欠薪倒闭的案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凤岗镇京驰科技公司因欠供应商货款3000余万元及80名员工工资共50万元近日停产,当前已委托清算小组清算资产处理债务。长安镇的金宝电子厂员工则称,在国庆长假回来后,企业部分生产线已被拆除转移至 泰国 ,此前未收到任何通知……

上述多起事件叠加,东莞再次被外界解读为“再现企业倒闭潮”,多家媒体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报道、网友转评热烈。事实上,“倒闭潮”的提法对东莞来说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论调从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从未停歇,隔一段时间就会被舆论热炒一番。此前是以年为单位,每到岁末出现企业欠薪走佬的现象,大多就会被解读为“企业倒闭潮”、“老板跑路潮”来了。而现在,只要短期内出现一些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经营不善,当地媒体报道几例关停外迁的个案,外界媒体就会介入,从个案升级到现象归纳为“倒闭潮”来了。在此传播过程中,媒体为增加知名度与辨识度,还会给倒闭企业贴上苹果供应商、东莞龙头企业、明星企业的标签,显得事态非常严重。

以最近几次倒闭潮传言为例,今年上半年东莞倒闭潮的论断源于诺基亚、联胜科技两家知名企业的倒闭,虽然原因分别是被微软收购与母公司经营出现问题,但外界还是把事件解读为“倒闭潮”的开始。而2011年7月关于“倒闭潮”的讨论也是起于大型玩具企业“素艺”和纺织企业“定佳”的突然倒闭。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东莞“倒闭潮”已经被标签化,东莞市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被反复问及这个问题。一般经过有理有据的回应后,传言会被暂时冷却。然而,下次出现企业倒闭个案,倒闭潮的传言又将卷土重来。

除了媒体报道形成舆论影响,大量传闻在没有经过调查、没有数据依据的情况下在网络社交平台轻易传播,更加骇人听闻。例如本月在微信朋友圈里热转的文章《2000多家台资企业大举撤离东莞,500万工人无工可打被逼离开》一文,主要观点支撑就是2008年台资企业总数和现在的相减,把传闻的东莞顶峰时期有1300万常住人口与官方最新统计的830万人口相减。这种简单的加减看似毫无逻辑,但网友们却大多买账,类似文章往往阅读、转发量极高。

从传播的角度讲,人们在传播信息时,为引起听者的注意和重视,往往会有意无意强化其数量和程度,通常灾难事故发生时,人们会不自觉倾向于采信更严重的版本,轻易就被击中。例如出现倒闭潮传言的时候,一般是供应商要账的时间,这时企业资金链一旦断裂,势必会引起供应商及员工的群体性恐慌,经营不善的企业密集进入舆论视野,容易形成“”的迹象。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东莞制造业谣言四起。近日,几名网友发帖称塘厦煜达皮具厂即将倒闭,一时间该公司倒闭破产的传言迅速传播,大规模员工公开停工讨薪,险些酿成冲突。但企业后来通报称,倒闭之说纯属传言,所谓欠薪只是将工资顺延至国庆假后发放,没有及时知会员工。

分析“倒闭潮”的传言总是反复在东莞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舆论只把目光集中在倒闭的企业,没有注意到倒闭企业的占比、更没有注意到东莞新生的更多且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所以也出现了“倒闭潮”传言越来越盛,东莞经济却越来越牛的现象。不少专家也表示,东莞正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萎缩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旧产业,壮大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业。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去年,东莞智能手机制造非但不受诺基亚手机厂关停的影响,反而更加坚挺,出货量约占全国半壁江山,约占全球的17.7%。其中,华为终端、步步高、宇龙通信、欧珀移动等4家大型手机生产企业工业增加值159.5亿元,增长126.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3.7个百分点。

另据了解,去年东莞市企业总数量已超过39万,去年企业倒闭了500多家,但是总体企业数量增长了20%以上。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根据东莞市商务局统计,今年1至9月关停外迁企业243家,涉及合同利用外资为3.3亿美元。而新增及增资项目698宗,涉及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38.5亿美元,相差十分悬殊。


南航将执行广州至泰国曼谷廊曼航线
中新网广州4月6日电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6日宣布,广东大洋网
30日下午广州出港机票搜索量瞬间涨4倍
大洋网讯 11月30日广州市番禺区、荔湾区、白云区广东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