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刘亚军:用青春织梦的教育者

11.09.2014  00:07

[ 编者按] 今天是全国第30个教师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用一点一滴,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不再迷茫;是老师用一笔一划,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徜徉。

学院建校以来,在教育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建设和发展也跨上了新台阶,但这都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

今起,党群工作部将在学院主页、校报等开辟“师者风范”专栏,陆续同大家一起欣赏我院优秀教师的风采。此是第一篇。


生活中的刘亚军老师


本网讯 (学生记者 黄心奕) 提起刘亚军老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点儿也不陌生。

这位剪着平头,留着胡须,常眯着眼笑的中年男子,带给人艺术家气息的同时,也让人觉得有些严肃。

十年磨一剑

2005年8月,刚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刘老师南下来我院任职。

时光飞逝,到广科九年多了,有付出也有收获,我觉得挺欣慰的。”刘老师轻描淡写地说。

但工作中的他却非常认真,甚至有些严厉。

他会严厉批评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同学;课后,给我们布置作业和任务也一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12级艺术系一位同学说,“不过严是爱,松是害,你懂的。

生活中,刘老师更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他总会给予最真诚的建议和帮助。计算机系2005、2006级学生黄楚明、吴国洪身有残疾,正是在刘老师的长期照顾下,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每逢节假日,他的手机最忙,经常有毕业很多年的学生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刘老师的夫人——也在我院任职的陈老师说。

每每这时,也是刘老师最开心的时刻,“只有真正与学生成为朋友,并积极在生活、学习上给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使他们成长,教师的意义才算真正实现”。

对于教学,他也从不马虎。

刚来学院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我经常会熬夜备课,要对着墙讲过许多遍后,才敢走向讲台。”刘老师回忆说,“那时候也获得了许多领导、同事的指导和帮助,我非常感激他们。

谈及工作以来的感受,他感慨:“我的成长离不开广科,这里有好的领导,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有青春飞扬的学生。正是在他们的激励、帮助和宽容下,我逐渐成熟起来,感受到了成功与欢乐,看见了阳光与未来。

对于教育,刘老师也有精辟的看法:“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中我得到了提升,学生学到了知识与技能,这是一件双方都快乐的事”。

十年的时间,青春飞逝,刘老师已从一位青涩的教师蜕变为优秀的教学能手。但无论是对待教学,还是教育学生,他与十年前的自己并无差别。他就像一位教育领域的剑客,用十年磨了一把好剑,至于剑的锋芒,我们从他所获得的荣誉便可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刘亚军老师荣获过学院6次“优秀教师”、2次“优秀班主任”、2次“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三年被评为学院 “骨干教师”,获得过学院“爱岗敬业奖”、“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还是我院评选的首位“教书育人楷模”。

2007年至2013年,他指导了70多名同学在10多项国家、省、市级大赛中斩获大奖,他自身也多次荣膺最佳指导教师。

北京·高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刘老师曾带着自己指导的学生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奖状。

2011年,刘亚军等老师共同指导计算机系陈佳伟同学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这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全国性赛事,吸引了全国数百所大学参加。

陈佳伟同学创作的作品《神悦》,在刘亚军老师的多次指导和修改下,荣获广东赛区一等奖并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总决赛。最终,《神悦》从全国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万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了“平面广告艳遇中国类”全国三等奖。

2011年11月18日,怀着无比激动和愉悦的心情,刘老师带着陈佳伟同学踏上了北京之旅。到北京第二天,他们早早起床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当晚,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刘老师和陈同学用数月来的辛勤劳动,以作品的形式将学院向全国作了最好推广。

这次获奖为学院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刘老师十分感慨:“其实,我们学校有许多天赋秉异的学生,作为老师就是要去发掘、激发他们的闪光点和长处,为他们编织一个又一个梦想,这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另一个与刘老师联系紧密的城市是高雄。

2012年,学院大刀阔斧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圣约翰科技大学、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并与9月9日派遣了首批41名同学赴台进行短期研修。为了让同学们尽快适应台湾的学习和生活,学院还派出了两位老师全程随队指导,而刘亚军便是其中一位。

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刘老师与学院选派的22位优秀学生一同在位于台湾高雄市的树德科技大学研修学习。

研修期间,刘老师每天都会定时检查我们的学习情况,并经常教育我们要遵纪守法,要虚心向台湾的老师学习先进技术和技能。”曾参与树德科技大学研修的2011级管理系朱荟霖同学表示。

大陆和台湾文化一脉相承,但由于社会环境等因素,两地的教育理念及价值观都有些不同。”刘老师说,“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强,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台湾高校的实训环境也普遍比大陆高校好,两岸学校及学生都应该相互学习,知其长而补其短。

赴台期间,最让刘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

一天傍晚,刘老师正在图书馆看书,突然的一阵晃动让他不安起来。赴台前,做过大量准备的他知道这是地震。

当时我第一时间赶去学生宿舍查看,确保所有人安然无恙后才放下心来,学院领导和所在台湾高校的老师也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关心学生安危。”刘老师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一句话——身处异乡,只有和老师在一起我们才感到安心。

面对学生如此的信任,刘老师表示,工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133天的台湾之旅很快结束了,返校后,刘老师多次通过报告会等形式向全院师生讲授了在台湾的所见所闻,传播并实践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名教师,自己的知识技能都没掌握好,如何能够教好学生呢?——这是刘老师常拿来自省的话。

工作中,除对学生严格要求外,他对自己也从未放松。

一直以来,刘老师都特别注重专业技能提升,入职我院后不久即报考了硕士研究生,并于2009年取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当时刚参加工作,缺乏教学经验,在备课、专业教学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为了考研还是付出了很多艰辛。”刘老师说。

自从走上讲台以来,刘亚军苦练教学基本功,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刘亚军老师精心备课、上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了所教学生们的好评。

刘老师为人谦虚、随和,工作起来特别认真,教学、科研、培养学生他样样没有落下,是位难得的人才。”一位同事如此评价他。

经过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刘亚军越发成熟和优秀。这些年,他见证了广科的发展,而广科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除连年在学院年终教学评比获得“优秀教师”外,刘老师还积极参与院系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共发表了9篇学术论文,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主持院级课题4项,主持院级精品在建课程2门,参编教材2本。

此外,他还荣获首届全国高校美术设计大奖赛全国三等奖,参与的课题《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获省级课题成果一等奖,2013年,他还被聘为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

面对取得的成绩,刘老师却异常谦逊,“有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还有一群支持自己的学生,我才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同时,也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成功和荣誉都是属于大家的。

教师要有“育人信仰

歌德说:“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在为学生做嫁衣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通过培养人、造就人来提高国民素质。育人是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和活动的中心和归宿。”刘亚军老师说:“教师要有‘育人信仰’,并以此为指南,来指导自己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从而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

因为有这样的信仰,所以才如此热爱教育这个行业;因为热爱,所以才把教书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因为事业,所以才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诲人不倦。

我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刘老师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老师必须拿出十二分的真诚和热心来对待。

而事实上,刘老师也是这样实践的。

自大学毕业来院工作,刘老师从来没有任何懈怠。九年多的教学生涯,他每次上课都是提前十几分钟到,从来没有迟到或早退。2009年,即使爱人住院生产,他也只是晚上去医院陪护,第二天一早便又准时出现在课堂。更为甚者,这些年再忙再累他也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

十年光阴飞逝,刘亚军以一名老师对教育的真诚信仰和敬畏,为学生编织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

谈及下一个十年计划,刘老师表示:“短期计划是带动专业多举办作品展览,指导艺术设计学生多参加全国性专业比赛,改善艺术系实训教学环境;长期计划则是对未来专业建设的规划和设想。

对于未来,刘老师认为责任重大,时刻松懈不得。

做一个普通教师简单,但做一名优秀教师却并不容易,因为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等等。”刘老师说,“因此,我会继续努力,认真备课,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刘老师的这些计划和设想无一不是关于工作,而几乎没有提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