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风貌格局,荔湾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章立制
广州市历史城区面积共有20.39平方公里,其中,7.12平方公里位于荔湾区,占据全市总面积的34.9%。此外,荔湾区拥有372处传统风貌建筑,占全市数量的32%,225处历史建筑,占全市数量的28%,是当之无愧的大湾区岭南文化高地。
建筑是城市记忆的容器,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性展示空间,留住乡愁需要名城保护工作持续推动。荔湾区按照国家、省、市文件精神,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政策、精细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推动名城保护工作走向高质量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认定走在全市前列
根据《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荔湾区及时建立保护责任人制度,对各类保护对象全覆盖开展挂牌保护,持续丰富保护名录。按照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的统一部署,形成荔湾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等保护对象一图一表,不断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荔湾区优化设立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作为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决策的议事机构,负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初审以及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线索认定等工作,并在政府委员的基础上增加专家委员参与审议,强化专业力量的支撑。
在永庆坊专家委员会和共同缔造委员会的实践基础上,今年,荔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对区内涉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案进行指导、论证和技术把关,进一步完善方案,提高了荔湾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科学决策水平。
针对荔湾区22条街道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荔湾区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图一表”分解至各街道,为街道开展名城巡查保护、活化利用、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不断提高基层高效高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全区普及城市及建筑设计的文化知识,为建筑风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严控历史城区的格局风貌
根据《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法律法规及上位规划的要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荔湾区分局编制保护规划,严格控制城区格局和风貌。
荔湾区共有14片历史文化街区,现已全部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保护利用规划经批准后可作为该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保护荔湾历史城区的格局风貌。通过严格把控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建立健全建设设计方案评审和论证模式,历史特色风貌得到保护与延续。
针对辖内重点地区、珠江岸线、重要的城市景观沿线,荔湾区加强建筑风貌管控,严格要求项目在设计方案阶段进行专家评审。同时,加大建筑设计正面引导力度,配合邀请知名设计大师参与荔湾的项目设计,提高城市建筑风貌的设计的科学性。
通过建筑高度控制、水系保护、风貌引导,荔湾加强保护古城结构与格局。在严格落实《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对历史城区的新建、改扩建的建筑高度采用“整体控制+重点控制”原则。
在水网交织的西关地区,特别保护荔枝湾涌等纵向联系山、城的渠涌水网,保护荔湾湖等与古城格局密切相关的湖泊水系,有效保护老城的山水环境和多脉贯通的古城结构。
建章立制保障全周期建管活化
近年来,荔湾区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制机制,制定了《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共同缔造的参与平台、多部门联审编审机制、全生命周期建管活化利用模式等,明确工作内容及流程、制定公众咨询委员会及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为科学合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保驾护航,优化提升了活化利用工作效能。
荔湾区坚持优化决策审批,计划出台符合区情实际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流程。在建立“行政+技术”统筹指挥、“共编+联审”方案编审、“公众+专家”民情议事、“公众+专家”民情议事四大工作机制前提下,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规划参与。
此外,荔湾区及时推出历史保护传承优秀项目,为名城保护活化利用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荔湾区政府共同组织编制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沙面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方案,均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设计类奖项一等奖。
不仅如此,恩宁路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荣获2021年IFLA国际景观师联合会景观大奖优秀奖、中国2019-2020年建筑设计奖历史街区类三等奖、城市设计类一等奖;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获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荔湾经验”打下基础。
【记者】郎慧
【通讯员】荔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