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香港旅游业必须拓新出路
《香港商报》日前发表题为《港旅游业须拓新出路》的评论,文章指出旅游业作为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现在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寒冬。面对转折,香港各界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政府和旅游业界应认清危机,拓展出路,以保持对海内外旅客的吸引力。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立法会日前发布有关香港旅游业的研究简报,指出今年上半年不仅访港旅客人数增幅放缓,其他指标例如访港过夜旅客人次、零售业销货金额、酒店实际平均房租,以及酒店房间平均入住率均表现逊色,更呈现不同程度的跌幅。报告透露的内容,无疑是对香港旅游业发出红色警示。
港旅业入寒冬
事实摆在眼前,香港旅游业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寒冬。踏入暑期旅游旺季,香港7月上半月内地访港团客人数却按年急跌四成,令人触目惊心。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指出,急跌的旅客数字主要指在香港的过夜客。
自从去年违法“占中”以来,香港出现一些滋扰内地游客的事件,让内地人觉得香港不欢迎他们,“对于中产、有消费能力的内地年轻人影响最大,因为他们最快从网际网络上看到这些负面消息”。“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后,减少水货客的同时,也赶走了真正的旅客;此外,自去年开始,内地旅客和海外的旅客都纷纷改到欧美、日韩等地旅游购物,香港购物天堂的价格优势日渐消失。当香港不再具有购物优势,又因为“好客之都”形象逐渐被“反水货客”等一连串暴徒式破坏而摧毁,香港旅游业风光不再是在意料之中的。
必须重树口碑
旅游业为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世界旅行及旅游理事会估计,旅游业于2011年对香港经济的直接及间接贡献,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约15.2%。另据该会的统计数字,于香港从事旅游业或者相关工作的人口逾46万人,占香港劳动人口的12.8%。
如果旅游业萎缩,那么大量基层工人就会失业或者处于半失业状态。一旦内地旅客来港人数滑坡,旅游零售的就业巿场受到的冲击不会小,对香港大量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恐面临转型、分流、甚至失业的处境,相信难免人心惶惶。
面对转折,香港各界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政府和旅游业界应认清危机,加倍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不仅要修补被“反水货运动”破坏的形象,更要作多元发展,拓展出路,发挥价廉以外的竞争优势,以保持对海内外旅客的吸引力。
立法会发表的旅游业研究简报指,香港旅业需要开拓多元化的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尤其自2005年迪斯尼开幕后,香港在推出受旅客欢迎的新景点上无以为继。
增加新景点非一朝一夕,访港内地游客短期内恐怕难以大幅回升,香港旅游业需要调整经营策略应对挑战。除了推出优惠价格以吸引游客,提振人气外,也要改变以往靠人多牟利、忽略质量的短视做法,重归优质服务、文明待客的取胜之道,重新树立香港旅游的口碑,提升吸引力,借以留住客人,当中更须防范泛政治化冲击吓走游客。
至于开拓多元化的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自然要多做功夫,越快越好,才能让香港的旅游业进入更高层次更高端的境界,确保香港旅游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