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香港婆婆17岁入游击队投身抗战 称无悔无憾
蔡松英婆婆 图自香港《明报》
东江纵队老战士蔡松英婆婆的丈夫罗广志曾经参加文化名人秘密大营救。图为1948年罗广志(左一)及蔡松英(右一),与大女及二子在香港合照。图自香港《明报》
中新网8月16日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生于1925年的蔡松英婆婆,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香港被日军攻陷时,她只有17岁,正值少女的花样年华,却毅然投身抗日战争,离开家庭深入荒芜的新界乡郊,组织村民建立游击队做“敌后工作”,抵抗日军,她多次与死亡擦身而过。经历了既惊险又艰苦的日子,时至今天她仍然说,对参加游击队的选择是“无悔无憾”。
今年90岁的蔡松英婆婆日前在广州一间医院里接受记者专访。早在12岁时,蔡松英即组建了“蚂蚁儿童合唱团”并自任团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港九各地演唱抗战歌曲和抗战话剧。当时剧团有近20人,其中两个特殊的女子,就是蔡松英和她的亲戚梁雪英,她俩志同道合,情同姊妹,被称“抗日姊妹花”。香港沦陷后,两人一起参加了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在西贡、沙头角、鹿颈村等地活动。
日军机炸港 蔡婆婆中四辍学
蔡松英忆述,沦陷前香港的抗日气氛已很浓厚,经常会有救亡活动,如号召“一碗饭运动”和抵制日货等。1941年12月,正读中四的蔡松英见证了日军入侵香港的过程,“12月8日那天早上7点多钟,日军飞机便来轰炸,在当天早上的学校例行周会上,老师说,‘你们今日听到的轰炸声不是防空演习,是日军轰炸香港,我们的学校只能停课,什么时候复课,到时再通知你们。’”自此之后,蔡松英再未返回课堂。
沦陷后3条路 蔡婆婆选择“斗”
香港沦陷后,摆在蔡婆婆面前有3条路可走﹕一是留,二是走,三是斗。留,就是留在已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香港。走,就是走到日本侵略军未侵占的地方去。她最后选择了“斗”,就是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赶出香港,子孙后代才有安宁之日。蔡松英说﹕“我很明白,我选择了‘斗’这条路,会有很多困难,要付出很多,甚至牺牲性命,当时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去行这条路的。”
1942年3月,刚刚17岁的蔡松英离家出走,参加了香港的抗日游击队,即后来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负责民众倡导工作,在香港新界发动和组织民众,配合游击队的抗日斗争。在参加游击队的次年,她就经历了日军攻陷香港后震惊全港的“三三事件”。1943年3月3日发生的“三三事件”是东江纵队在香港遇到的一大重挫,当日,日军扫荡到新界沙头角老隆田晏台山时,与港九大队遭遇,曾任教师的港九大队宣传干事陈冠时为掩护战友突围,不幸负伤被俘。两个多月后,陈被日军斩首示众,牺牲时年仅21岁。
最危急关头 扮客家妹蒙混过关
蔡婆婆说事件是因“有叛徒出卖”,“日本人到新界的鹿颈村来捉我们”。她当时正在鹿颈村,那是她曾遇到的最危急关头,幸好她扮成“客家妹”蒙混过去。但怕连累村民,他们被迫离开。她说当时为了躲避日本兵追捕,要“过三关”,开始学讲客家话、打赤脚扮本地人;上山割草;在无灯无火把的山上露营。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蔡松英又转到东江地区的中共“粤赣湘边纵队”参加了国共内战。蔡松英后来先后在广州统战部、外事办任职,离休后才返港定居。因病在广州留医的蔡婆婆接受专访时,感慨地说﹕“我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在香港读书,是个香港女。回头看看我的脚印,虽然经历了既惊险又艰苦的日子,但对参加抗日的选择,我是无悔无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