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婚女子变身网络作家 分享照顾3名女儿经验

07.06.2014  15:47

为让囡囡在合适的环境学习中文,Yennie举家自英国回流返家。新报图

  中新网6月7日电 据香港新报报道,香港家长望子成龙,不惜揠苗助长,既迫子女上补习班与兴趣班,孩子不听话更动辄打骂,逼迫屈服于强权之下。但一名“港产师奶”照顾3名可爱囡囡,毋须打骂孩子依然乖巧可爱。师奶将将育儿经验网上分享,被出版社结集成书。除了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外,全职妈妈从此多了一重身份,师奶变作家。

   分享教儿育女经验

  Yennie虽是个现年30岁的土生土长的香港女子,时尚的打扮、年轻的外表,几乎找不到她经历结婚与生育孩子等人生重要阶段的痕迹。Yennie的丈夫是英国人,10年间两人从情投意合到结婚,到成为3个可爱女儿的父母:影曦(8岁)、靖翘(6岁)及舒韵(4岁),可说是父母与女儿一起成长,因为影曦及靖翘均在英国出生,并曾入读当地的小学及幼儿学校,舒韵则在港出生,对英国与香港两地的教育文化,有深刻与切身的体会,因而令她在网上分享照顾孩子的经 验。

  她说,英国学以培养“全人发展”教育理念为主,注重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与自尊心,不是只计较测验与考试的成绩。以靖翘读过的幼儿学校为例,她说老师不 会用红色笔批改学生的功课,就算学生写错答案,老师打不会“打交叉”,更不会评分表示合格与否,学生与家长无法与别的同学作比较。老师又会将同一年月日出 生的同学,编为一组学习,不会如香港般将每年9月1日前出生的学生视为“大仔”,9月1日后为“细仔”可以同班学习,其实“大细仔”之间的智力发展不同。

   比较港英活动教学

  将同一时间出生的学生编组,才能客观比较相互间的智力发展,找到学习上的不足或优异之处,再因材施教。上写作课,老师眼于学生是否懂得适当运用“逗号” 及“句号”、生字或辞汇,令文章更生色。当地学校没有如香港般的分“Band”标签,家长与学生没有被标签的压力,学习自然更愉快。

  香港教育界近年推动“活动教学”,但与英国的活动教学相比,前者难与后者比肩。Yennie说影曦读小学上历史课,老师教学生认识维利亚时期的英国,上课地点在当地的一间博物馆,香港的老师可能带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便算是活动教学。但影曦的老师,却要求所有学生要以一身维多利亚式的复古打扮,到博物馆参观,女儿要戴英式花礼帽、身穿下摆如打开雨伞的维利亚式裙子,学生再到博物馆参观,欣赏当代文物或展品,才会对哪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学趣及投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