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或面临“无水用”境况 海水淡化是开源方向
图为香港市民到水车取水。香港《大公报》资料图片
中新网8月26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今年的香港特区财政预算案中,香港财政司长曾俊华表明希望“海水化淡长远可以成为香港一个重要水源”,连续两年把海水化淡写入财政预算案中,可见香港需正视淡水资源的重要性。香港水资源及供水水质事务咨询委员会主席陈汉辉指,香港需要开拓新水源,“海水化淡就是香港未来的方向”。
陈汉辉表示支持兴建海水化淡厂。他说,东江水供应广东省多个城市,用量已经接近饱和,而香港水资源有限,现今近8成淡水由东江水供给。他预计,随着人口不断增加,香港用水量亦会不断上升,到时可能会面对“无水用”的窘境,不能过分依赖东江水,“香港三面临海,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海水化淡就成为不二之选”。
逆渗透技术成熟成本低
“早于2007和2008年间,水务署已于屯门和鸭脷洲做海水化淡试验。屯门位处珠江口,水的含盐量较低但就含有较多的悬浮粒子,鸭脷洲情况就刚好相反。而结果显示水的含盐量对海水化淡影响不大,相反悬浮粒子就十分影响海水化淡的效率。”陈汉辉说,位处香港东边的将军澳最适合兴建海水化淡厂,海水较为干净,所产的淡水又能原区供应,符合成本效益。
海水化淡将成为香港重要淡水来源之一,但它运作原理是怎样?曾参与香港海水化淡试验厂工作、现职奥雅纳高级工程师的李凯威表示,海水化淡技术就是海水的脱盐工艺,通过在海水中加入能量,使海水转化为淡水及盐。他指,目前世界上主要运用三种海水化淡技术,分别是多效蒸馏(MED)、多级闪蒸(MSF)和香港将会采用的逆渗透(RO)技术。他表示与其他海水化淡技术相比,逆渗透技术成熟、成本低,容易提升产量等优势,是适合香港的海水化淡技术。
“海水首先经由水泵进入化淡厂进行预处理工序,去除海沙、细菌、病毒等不溶于水的杂质,其后过滤完成的海水就进入逆渗透技术工序。经处理的海水会被管道分流至多个管状逆渗透装置之中,每个装置都配有直径8吋,长为1米的逆渗透膜。”李凯威详细解释逆渗透技术的运作。
能源消耗大需找平衡点
他指出,渗透膜只能允许水分子通过,海水在高压之下,约有50%的海水通过渗透膜会转化成淡水,余下的50%会变成浓盐水。收集的淡水会经过后处理工序,消毒及调节水的酸硷度以符合饮用。而浓盐水就会经由排水口以密封管道的方式,在离岸约300米并高于水平面处以喷射的方式排放,尽可能稀释浓盐水。
“海水化淡厂的成败关键,不在渗透膜,而在入水口、出水口、水泵等设备上。”他举例说,若把入水口兴建在有较多生物的海域,各类生物会经由水泵进入渗透膜中,生物亦会在膜内繁殖,严重影响渗透膜的寿命。另外,若海水浑浊度较高,即含有较高的悬浮粒子,亦会影响海水化淡的效率。他提醒,海水化淡厂的设计一定要谨慎,入水口、出水口等设备一旦建成就难以改动。
香港原来有正在运作的海水化淡厂。李凯威指出,西贡滘西洲公众高尔夫球场建有一个规模不大、正在运作的海水化淡厂,所产的淡水仅供灌溉及淋花之用。他表示,除现时在将军澳建海水化淡厂,期望未来可在离岛等地区拓展海水化淡技术,因为铺设海底食水管的费用庞大,海水化淡可能更为划算。
绿色力量高级环境事务经理单家骅认为,不论发展再造水或海水化淡,两者都只能成为香港的“后备水源”,估计可提供的食水量不多于整体的百分之十。他坦言,再造水和海水化淡均需要大量能源消耗,“虽然多了食水来源,但产生的温室气体或会带来别的生态影响,政府应要找出平衡点”。(记者 叶汉亮 许嘉信 实习记者 吴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