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启动新一轮治水攻坚战,157名各级河长上任

09.08.2017  12:31

从7月起,到高明江河湖库边休闲游玩的人会发现,河长公示牌在河道边醒目位置竖立着,河道名称、河长姓名、联系部门、举报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群众只要发现身边的水环境问题,就可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责任人。

近日,《高明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高明区河湖河长名录》正式印发,共设立各级河长157名,其中区级河长15名、镇级河长74名、村级河长68名,形成区、镇(街道)、村(居)全覆盖的三级河长体系,全区99条重要江河湖库的水环境治理实现责任到人。

根据《工作方案》,高明将通过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联防联控,统筹解决好水环境污染等治水问题,到2020年底,高明全域水系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总目标,全面建成具有高明特色的绿色生态水网,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全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建章立制 15名区级河长均已开展巡河工作

高明区区长梁耀斌巡查沧江河,高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管雪巡查杨梅河,高明区副区长谢志强巡查歌乐涌……连日来,高明区级河长巡查责任河的行动连续不断,显示高明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落实河长制。

据了解,今年5月佛山市召开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会议后,高明区各级河长就立即行动起来,深入到自身所负责的河涌巡查、督促整治工作。目前,高明区委书记徐东涛、区长梁耀斌、区委副书记严冰等15名区级河长均已陆续开展了巡河工作。

近日,高明区还成立了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正式印发了《工作方案》,标志着高明区河长制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

截至7月底,全区境内江河湖库已全面建立河长制,构建起区、镇(街道)、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高明区委常委、区国土城建水务局局长麦兆雄表示,将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依托,以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等为主要任务,构建具有高明特色的绿色生态水网,助力高明建设“珠西先进制造高地,岭南美丽田园新城”。

高明推行河长制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通过层层落实河涌整治责任,把治水责任具体到人,从而实现河涌治理责任全覆盖。目前,高明已完成《高明区河湖河长名录》的编制工作,实现了全区江河湖库的河长全覆盖。

据统计,高明区域内共有2条主要河道、18条主干河涌、11条支涌和68个水库。该名录对全区水系状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并根据调查情况在全区范围内共设置了157名河长。其中区级河长共15名,全部为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此外还有镇级河长74名、村级河长68名,并成立了由高明区委书记担任总河长、区长担任副总河长的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细化河长制工作体系,督促河长定时监管、记录所管辖江河湖库治水工作进展情况,我们还制定了河长巡查制度,要求区、镇、村三级河长定期巡河,并填写河长巡查日记,且每次都要亲笔签名。”高明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常务副局长严战康表示,河长巡查内容包括水质黑臭、河涌保洁、沿岸工农业污水直排等有可能影响水质的情况,让河长们真正地到现场担起责任、解决问题,从而对全区河湖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高明区希望通过层层压实河长治水责任,让‘守水有责、守水尽责’成为根植于河长们内心的意识,最终形成各镇街、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工作合力,解决好全区水系、水质治理的难题。”徐东涛表示,当前高明正计划依托沧江西江水系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构建集工、商、住、文、旅为一体的新型滨水田园城市大格局,必须要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水质条件作为保障,这也是高明全面落实河长制的内在迫切要求。

控源截污 年内要完成3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

走进秀丽河堤围景观带,蜿蜒的步行小径在绿色中延伸,漫步在亲水平台上让人心旷神怡。而在秀丽河东边的堤围上,就立着一块“河长责任公示牌”。

自2013年以来,高明区陆续落实了三批共14条“一河一策”重点河涌的河长责任人,并制定了14条河涌的综合整治方案,从控源截污、减污减排、引水活源等方面对河涌进行综合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高明区第一批4条重点河涌已基本消除劣Ⅴ类,第二批7条重点河涌除杨和独岗、电排主涌外,其他河涌基本消除劣Ⅴ类,第三批3条重点河涌除歌乐涌外,其他河涌基本消除劣Ⅴ类。当中,曾因黑臭让街坊们抱怨不已的秀丽河,已成为高明西江新城一道宜人的风景线,变身为群众休闲散步的热门地点。

不过,由于早期城市管网规划建设滞后,目前高明部分工业园等区域仍未能实现雨污分流,导致许多污水与雨水混合后直排到河涌,而重新建设污水管网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是巨大的。”高明区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雨污合流”导致污水COD浓度未能达到入厂处理标准,数座污水处理厂都存在着“吃不饱”的问题,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成为了目前高明区多数河涌污染难以根治的主要问题所在。

没有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污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全域治水就无从谈起。”梁耀斌表示,高明区委区政府已明确在2年内投入9亿元资金进行水治理攻坚,包括年内要完成3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100条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设、中心城区第一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全面提升以沧江河为核心的水环境质量。

在工程截污方面,高明区目前已计划在三洲旧区投资2800万元,新建污水管网7.16公里,新建提升泵站一座;河江片区大成路管网建设计划投资3000万元,新建截污管网3.71公里;今年全区30公里管网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13公里;100条自然村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立项已获得批复。

而在控制工业污染源方面,今年高明区环保部门在开展各类执法检查、大气精准防控巡查工作中,共出动执法人员近万人次,检查企业超过4000间次,发出《环境保护责令改正通知书》127份。随着高明治水的力度不断加大,区内水系截污、控污等工作正逐步取得成效。

生态减污 禽畜养殖场清拆整治任务完成近半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截污控污等工作之外,高明区作为佛山市的农业大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大量的禽畜养殖场、农业种植基地等农业产业,而很多沿河涌的禽畜、蛙类养殖场却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把废水直排到河涌,加上农业种植农药、化肥等施用不当,容易造成区域内水体的富营养化、COD(化学需氧量)过高。

在连日来的区级河长密集巡查当中,河长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河涌水体污染都与农业污染有关,从源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迫在眉睫。

COD越高,就表示水体的有机物污染越严重,具体的水质表现就是浓稠、黑臭。这些有机物污染的来源可能是农药、有机肥料、生活污水等物质,这些物质多数来源于比较分散的农村、山林等河涌上游地区,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进行源头截污、减污。”高明区农林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此前高明共有禽畜养殖场超过2800家,其中规模以上265家,规模以下2567家,除部分规模以上养殖场有整治设施外,大量禽畜养殖户并未配套建设治污设施,导致养殖废水直排河涌,污染沿线河涌水质。

直面禽畜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今年3月,高明区就出台了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禽畜养殖户在规定期限内对限养区范围内的禽畜养殖场自行清理或完善治污设施,超出规定期限的,将由有关部门和镇街对非法禽畜养殖场进行清拆,并对清拆后的情况进行跟踪和督查,防止死灰复燃。

截至目前,高明区已清拆限养区范围内非法养殖场52家。同时,已有253家禽畜养殖场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或按标准配套消纳鱼塘,完成了今年任务的47%,目前正计划对禁养区内的46家养殖场全部进行清拆。

此外,高明区也把养蛙场整治纳入了议事日程,对全区61家蛙场养殖提出了整治要求,近期已明确将由高明区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配合,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治。

而桉树治理工作作为高明全域环境治理的重要领域,高明多个部门也已形成限桉控桉的强大合力:由高明区国土部门牵头,截至目前各镇街、村居已清除耕地上种植的桉树5300亩,预计年内可完成清理任务;区公路局已开展全区行道桉树林的清理工作,预计缩减行道桉树林1006公里;区林业部门继续以采伐审批为抓手,严格执行关于缩减20%桉树面积的政策,2017年上半年共缩减桉树面积超1600亩。

为保障西江河道高明段的行洪与水利设施安全,进一步改善高明西江沿岸生态环境,高明区还同步开展了西江沿岸砂石场和江边的网箱养殖整治。目前,高明区已制定了《西江沿岸砂石场整治工作方案》,要求8月31日前对西江高明段10家砂石场实施全面关停;同时,区渔政部门还将对在高明区西江边的网箱养殖依法进行整治,初步统计大概有2000平方米,到2018年底前要全部清理取缔。

目前高明区域内仍存在着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河涌、山地桉树种植面积过大等水环境治理难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整治。”梁耀斌表示,下阶段高明将通过层层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全流域“地毯式”排查,对区内江河湖库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他山之石

浙江建德用“无人机”巡河

半天可巡河数百公里

在高明的河长制工作方案中,已明确将建立河长常态化巡河制度,确保区级河长一月至少一巡,镇级河长一月至少两巡,村级河长一周至少一巡,且每次需填写“河长日记”,对河道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单靠河长定期巡查,并且在巡查方式上仍然采用步巡、车巡等传统方式,难以做到“溯河而巡”,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也不能很好地做到常态化监控。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在浙江“五水共治”的实践中,就有不少区域尝试使用无人机、视频监控、信息平台等先进技术手段,弥补常态化巡查不足的缺陷。

为实现常态化“驻点监控”,目前浙江省建德市已完成河道视频监控系统一期项目的建设,在全市大中型矿山、畜禽养殖场、制砂场均安装了视频监控,共安装数据化监控设备200余套、在线监测设备50余套,覆盖了全市60余条主要河道、33家重点管理企业、7家大中型露天矿山、18家制砂厂、2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使得河道、污染源等监管可视化、管理智慧化、参与全民化。

与此同时,建德市还将河道视频监控、污染源在线监测、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等现有平台,整合到河长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去,形成一个综合性管理平台,建德市镇两级河长均可以通过河长工作终端,实时查看河道的实时状态。

为提高巡河效率,对车船及行人难以到达的河道,建德市还创新性地采用了无人机开展河道巡查,原来河长用一天时间才能巡查20公里河道,无人机只花约半天时间就能巡查数百公里,在空中重点监控河面浮岛、河道转角和沿岸绿化带等河道区域,实时传送画面,能够实现溯源排查河道保洁、污染源和排污口等情况。

目前,该市超过200条河道每月水质、河长巡河等情况均实现数字化方式录入系统,并且每月更新一次。得益于治水手段的多措并举,目前建德全市205条乡镇级以上河道已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在优良治水成效的彰显下,该市已连续两年捧走了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最高奖——大禹鼎。

■观察眼

全域治水需撬动

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157名各级河长走上治水第一线,99条重点江河实现责任到人。高明启动的新一轮治水攻坚,意味着治水已由过去部门负责上升为党政领导负责制,治水方式将由过去局部治水向全域治水转变,将改变以往部门各自为政局面,形成治水合力。同时也意味着,高明治水的手段将更加多元,行动将更加有力,困扰高明已久的一批水污染难题有望得到切实解决。

20.3公里西江黄金水道环绕而过,近百里的沧江及其15条支流横贯全境,全区共有水库湖泊60多处,水环境已成为高明生态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高明区的“母亲河”——沧江河历史上曾长期保持Ⅱ类水质,但从2000年起沧江河流域的水质便急转直下,近年来中下游水质长期处于V类,历史上曾经的“百里沧江、百里画廊”已风光不再。

为还沧江河“水清岸绿景美”,高明区早在2010年便启动了“再造沧江”工程,相继出台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河涌保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开始了铁腕治污工作。但由于各部门、各镇街等未能形成统一步伐且缺乏主要抓手,直至目前,沧江河中下游水质离稳定达到Ⅲ类水的目标仍有不小距离。

水环境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一些河流水体恶化,表面上看起来是水的问题,实际上背后的症结在于区域落后与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有环保的规划不前、执法不力等因素。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高明存在着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不完善、农业生产污染河涌严重、山地桉树种植面积过大等客观因素,全部完成整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重新铺设城区园区污水管网、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等项目,据初步估算,其投入规模将以数十亿计。

这对于去年区级财政收入刚刚超过50亿元的高明来说,单靠政府财政投入完成全域治水,将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由此看来,针对治水资金瓶颈,必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力量参与,才能破解高明治水的资金难题。

治水资金短缺问题绝不是高明独有,而是全国各地水治理面临的普遍难题,不少地方对此已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例如浙江的诸暨市,就曾通过公私合营的PPP模式,地方政府注入4200万元资金,与民间资本合作建设公共设施项目,撬动了总投资5.7亿元的污水处理厂项目,为治水资金链条引入“活水”;浙江德清县则依托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平台发行“五水债”,向社会成功募集资金超过1.6亿元,既能集中力量让政府办大事,又能让社会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通过创新金融方式拓宽了治水融资渠道。

而把目光拉回高明,高明与社会资本合作治水其实也早有尝试。2014年,高明区荷城街道曾携手北控水务集团,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三洲旧区改造等项目进行合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其成效并不明显。

这给高明带来的启示是,必须直面水污染治理项目具有公益性、收益率比较低、回收周期较长等特点,跳出治水谋治水,创新思路破解政府和社会资本在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合作难题。如有业内人士就建议,高明可积极发掘水污染防治项目周边土地开发、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收益创造能力较强的配套项目资源,实现从“补建设”向“补运营”“前补助”向“后奖励”转变,吸引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治水中来。

如今,伴随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加快规划选址,高明正迎来大建设、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这为高明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治水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如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投入新机制,值得高明以实践作答。

【文/图】欧嘉明 叶能军

编辑: 张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