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省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出炉,采取“3+1+2”模式
资料图片 记者 郑琳东 摄
昨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个省份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这是目前为止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4年,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启动,上海和浙江两个省份率先进行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又启动了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个省份试点。
此次公布的8省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采取“3+1+2”模式。新模式下的高考指挥棒将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焦点关注
广东新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
经教育部审核备案,省政府昨日印发了《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粤府〔2019〕42号,下称《改革方案》),标志着我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改革方案》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1年高考按照新高考模式进行考试和招生录取。
据介绍,我省《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2021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初步构建起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管理体制机制;主要任务包括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普通本科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等,着重体现在4个方面。
1
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种
合格性考试成绩一考两用,既作为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也作为春季高考招生的依据之一。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作为普通高校夏季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仅限当年我省夏季高考的考生参加,一年考1次,成绩当年有效。
2
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普通高中学校要将经过一定程序认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统一导入省的信息管理平台。招生高校要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及使用办法,提前公布。
3
将本科高校考试招生和专科高校考试招生
适当分开,分夏季高考和春季高考两类
本科高校考试招生主要安排在夏季进行,考试科目按“3+1+2”模式设置,“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高考总成绩750分,其中“3”和“1”直接采用卷面分,共550分;“2”实行等级赋分,各100分,起点赋分30分,划分为A、B、C、D、E5个等级。
对于选考科目,招生高校要分专业组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提出1门科目要求,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提出不超过2门科目要求。学生的选考科目须完全符合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才能报考,同时,其对应的合格性考试科目必须合格。招生高校按物理、历史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分开投档录取。省招生办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具体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模式2021年上半年公布。
4
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主要安排在春季进行,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三类不同的学生群体: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使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实行“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将逐步建立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初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将逐步采用中考成绩和高职院校自主测试方式。(记者 张理萌 通讯员 省考宣)
延伸阅读
新模式下的高考指挥棒将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新模式更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昨日公布的8省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采取“3+1+2”模式。
所谓的“3+1+2”,即普通高考考生文化课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的原始成绩以及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考生在物理或历史中所选择的1门科目的原始成绩和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选择的2门科目的等级赋分成绩共同组成。
“区别于传统的文理分科,新的模式增大了考生的选择面。”河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等在12种科目组合中自主选择。而传统文理分科仅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文科固定组合和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理科固定组合。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将这两个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表示,“3+1+2”对高校录取是非常好的方案,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从2021年起,8省市新高考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自主选择的两门科目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
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行等级赋分,主要是基于学生选考的科目不同、各科目试题难度不同、各科目原始成绩不具有可比性等原因,是为了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
撬动高中教学改革探索 呈现教学新常态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说,这一轮高考改革之所以叫综合改革,是要通过考试倒逼学生培养方式的变革,既牵动中学教学改革,又对高校招生录取产生影响,这带来的将是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培养。
从已经试点的省份来看,很多创新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如学生进校选科制、分层教学、分组学习、走班教学等成为一种教学的新常态。而在第三批改革省份之一的湖北,武汉部分高中已经在方案公布之前尝试推出选科“套餐”,供高一学生选择。
为了让学生科学选科,减少功利因素,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涯教育。北京市东城区自2017年启动“生涯教练”种子培训计划,通过加强生涯教育师资来破题;武汉二十中投入400万元,进行软硬件建设,在高一新生中开设了生涯规划课。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学校的改革探索任务非常艰巨,要尊重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多样化进行探索。
评价方式更多元 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高考综合改革过程中,招生录取方式也在趋向多元:在保证阳光透明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有统招统考录取、有高校自主招生、有面向农村地区考生的专项计划、有高职院校的分类招考等。
不少专家认为,在新高考改革中,核心是“两依据一参考”,即以高考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一定要可信可用,这才是打破当前唯应试教育倾向的根本。
钟秉林说,要把综合素质测评档案用好,一是高中提供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档案要是可信赖的,不能弄虚作假;二是这张综合素质测评档案要是可比较的,它客观反映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而不是没有任何参考意义的空话、套话;三是高校一定要使用,不管在招生录取的哪一个环节、哪一个阶段去使用,终归要用,否则高中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此轮高考新方案中还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这样既有利于高职院校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选拔和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一部分学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河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家认为,此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设计,将两类人才分类考试,有利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分类培养,两类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初显雏形。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