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战略的南海实践
7月23日上午,一列运载着600吨钢材的火车缓缓驶入广珠铁路丹灶货运站,26吨龙门吊将火车卡上的钢材吊起,装到站场的大型货车上。这标志着佛山目前最大的铁路货运站场正式开通运营,加速南海融入珠三角西翼。
梳理南海近5年来的动作,可以发现一条逐渐显现的西进脉络:交通上,除广珠铁路丹灶货运站外,规模仅比广州南站略小的佛山西站已于去年2月动工建设,主要承担珠三角地区面向广西、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客流以及城际客流;文化上,自2010年将南海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片区,其中西部定位“文化南海”后,致力打通以西樵山为中心,东至广州,西至云浮的东西走向岭南文化脉;资本上,位于千灯湖片区的广东股交中心先后在江门、云浮、肇庆设点,并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合作共建股权交易中心,让南海资本一路向西,进入广西。
在过去数年里,南海在多个层面的实际行动,已就探路珠江——西江经济带内的区域协作进行实践。
南海主政者的西江产业带思路成长史
●萌芽
16日晚上10点17分,邓伟根发微博称:“喜闻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为国家战略,甚为兴奋!十年了,当年的战略思考已远超出贵州、云南、广西与广东四省,也与湄公河10+1东盟联动,佛山又一次站在极为重要的支点上,加上几年前策划的佛山西站更握住珠三角西出门户,我虽位居小区位(高明,南海),却心思着国家大战略!”作为这一规划原生理论,西江产业带的提出者,邓伟根显得十分兴奋。
2003年1月,邓伟根调任佛山市高明区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作为一名学者,同时又是喝着西江水长大的佛山本地人,奔腾的西江引发了他的思考和追问。在他看来,经过20多年的大发展,曾一度作为中国经济“领跑者”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在未来走向上,面临着越来越多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战略纵深和发展腹地。
西江腹地是泛珠三角纵深发展的最佳路径。西江流域是南中国一条资源密集的“金腰带”,沿线各省区水、电和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但一直以来,西南各省与珠三角地区的交易资源有限,主要是能源、矿产与原材料。
有无可能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加强沿江各市县的联系,将各市县资源进行有效有序整合、合理规划、共同发展,进一步扩大珠三角发展的纵深腹地,使之成为珠三角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强大推动力,并带动西部,加强与广西、云南、贵州的合作,为全国经济区域合作创造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带着这一初衷,邓伟根及其组织的学术研究团队提出“西江产业带”理论,并逐步完善成型。随着其岗位的变迁,可以看出他将这一学术思路在一些层面上进行运用的痕迹和追求。
2007年开始,邓伟根担任佛山市副市长,任职期间,他分管规划建设、交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公用事业、城市综合执法等工作。在此期间,佛山西站从贵广、南广铁路的配套工程,成为规模仅次于广州南站,连接南广、贵广高铁、广佛肇城际、广佛环线城际、佛山地铁3号线、7号线以及公共新交通的交通中枢,成为联通珠三角与大西南地区的客流枢纽。
南海西进的三层试验
●落地
在邓伟根看来,联系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已经不仅仅是水路,正在建设中的贵广、南广高铁等,将使整个经济带的链接更加紧密。也由此,作为珠三角向大西南地区高铁连接枢纽的佛山西站,将成为南海乃至整个佛山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发挥龙头作用的重要支撑。
这也是为什么佛山要在毗邻亚洲最大的火车——广州南站的情况下,还要建设投资逾百亿元的佛山西站的原因。但实际上,虽然佛山西站规划是在2007年提出,但由于站场建设牵涉部门较多,以及站场设计复杂等原因,这一项目多年来一直在审批论证当中。2010年,邓伟根调任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主政南海之后,对这一项目非常重视,佛山西站也进入落地建设加速期。
2010年11月,南海划分出三大片区管委会,其中中部片区的狮山、罗村两镇街即以佛山西站和佛山高新区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和高铁枢纽城。次年3月,南海区首次将佛山西站周边的50平方公里土地纳入“西站枢纽城”的规划范围,并确定西起工业大道,东至罗村大道,北起兴业路,南至桂丹路,面积约4.3平方公里的佛山西站站场区域。佛山西站的大致位置得以确定下来。
2012年3月,佛山西站终于获批。根据规划,佛山西站将引入新建的贵广、南广铁路和珠三角城际铁路广佛环线、佛肇线以及规划建设的深茂铁路等5条线路,其中,三条高铁(贵广、南广、西部沿海)大量车次在佛山西站始发或终到。建成后,将形成集铁路、地铁及城市公交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站。预计年发送旅客短期将达到5470万人次,远期达到7590万人次,高峰期每小时可达6000人次。
在佛山西站之外,2012年开始,南海开始建设连接广州南站与佛山西站的新型公共交通(有轨电车)。未来经由这一新交通串联,深、广、珠乃至福建、湖北等地,与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的客流,都可在南海实现快速流通。
事实上,如果仔细梳理近几年来南海的举措,可以发现更多的“西进”动作:2010年,南海划分东、中、西三大片区,其中西部定位“文化南海”后,致力打通以西樵山为中心,东至广州,西至云浮的东西走向岭南文化脉,并在上月举行禅南高三区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在这条东西文化脉的文旅资源整合上,迈出第一步;
而在资本上,位于千灯湖片区广东金融高新区内的广东股交中心,在江门、云浮、肇庆等地设点后,于上月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合作共建第4个分中心。就在本月18日,来自广西梧州的首批16家企业在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计划融资超10个亿。集聚在南海的雄厚资本,开始一路向西拓展领地。
人流向东引,资金向西拓,南海在这一经济带内,有意识地迈出了市场要素渠道流通的第一步。
经济增长极的资本技术西扩
●未来
显然,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南海就已进行了将近4年的落地探索。而今,当国家介入这一水系流域的区域协调之后,南海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局面?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学博士、西江产业带理论最早研究者之一的王贵明认为,南海或将迎来与西南地区产业互联和区域协作的最佳时机。
在他看来,珠江-西江经济带内,既有中国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有相对落后的桂、滇、黔等省,形成一个经济梯队。在这个范围内,不可能再打造一个类似于珠三角的特大城市群,因此,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区域协调与产业互联,是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在此之中,南海已经处于制高点。
王贵明认为,南海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加入全球的产业链中,如位于狮山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在建设中欧科技合作产业园,以及一汽-大众落户等,整个制造业基础扎实,配套完善。而且南海以民营经济为主,市场经济活力、动力强劲。在整个经济带中,处于增长极的位置。
另一方面,南海虽有技术和资本,但维持继续发展所需的能源、土地等资源匮乏,急需向西部腹地发展。而南海所缺的,正是西部腹地富有的。
“在广西梧州有一个很大的陶瓷基地,里面有不少是佛山转移过去的建陶企业。”王贵明以梧州为例,称当地土地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且就是陶瓷产业原材料高岭土的产地,省去运输费用后,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而靠近西江以及铁路的优势,使得产品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运送出来。布点广西,也有利于开拓大西南市场。
事实上,早在2007年前后,在南海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规模扩大越发难以实现,加上节能减排的环保压力之下,以建陶、铝型材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传统企业已经开始自发地向西部腹地转移,其中包括蒙娜丽莎、坚美、凤铝等明星企业。
在转移的过程中,这些企业在完成前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后,自身也在进行设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整体的产业升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企业之间形成产业互联,如甲企业的废渣,成为乙企业的生产原料。
虽然目前产业带中的各城市角色未明,但王贵明觉得,南海作为佛山增长极中的重要一员,向西的资本与技术扩散已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