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产人的边走边拍

16.10.2014  04:29

新快报CBD记者 黄晓怡 苏丽雅 实习生 徐依依/文 受访者供图

  行色匆匆的行人,表情黯然,各怀心事;靠救济金生活的男人,手上缠着纱布,低头沉默不语;孩子坐在街边阅读,全神贯注;士兵拿着枪支,神情严肃……凝重的照片里,透露着并不安宁的气息。这是苏锟镜头下的以色列。

  不出远门的时候,苏锟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一家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离开工作,走在路上的时候,他就成了人文的记录者。日前,苏锟在余工美术馆举行的摄影沙龙刚刚结束,他展示了自己近两年的摄影作品,还与来宾交流了很多旅途心得。

  “我希望每一个快门都是让我感动的

  “我想拍一些无可复制的人文场景。”苏锟说。在工作中,苏锟是理性果断的,决策绝不拖泥带水,设计阳刚有力。而带着相机出行的他,多了几分文艺气息和侠气。边走边拍,捕捉所有感动他的人文瞬间,是他喜欢的旅行状态。

  在苏锟的镜头下,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和甘南藏族自治区展示了原汁原味的风情。镜头里有虔诚而清澈的目光,有远离世俗的宁静,有神情严肃时刻准备着的士兵,有穿着时髦手拿最新款手机的跪拜者……

  最令人震撼的场景在耶路撒冷的哭墙下,不论是青壮年还是小孩子,都手抚墙面,祈祷着;一名头戴帽子的犹太老人,面部紧紧地贴着哭墙,就连鼻子都被挤得变了形,对身旁的镜头视而不见……“拍照拍的是我心里的想法,我希望我的照片是有内容的,有感觉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个快门都是让我感动的,不可复制的,有感染力的。”这是苏锟的摄影理念。他说,自己是一位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那种远离喧闹和世俗的场景,却时时会让他动容。

  从快速记录开始的22年摄影人生

  说起摄影这一爱好,原来还是他谋生职业的“副产品”。22年前,在大学学习建筑设计的他,免不了要动笔写生,速写要好几分钟才能成图,而相机“咔嚓”一声就能完整记录下来。这种快速记录的成就感让苏锟对摄影十分迷恋,单反相机已经成为他随身携带的必备品,即便是在上下班的途中。无论是在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城市里,记录某个感人的瞬间,捕捉他人的生活场景,都是他的一大爱好。设计和摄影,苏锟说:“两者是不同的,都很爱。

  其实除了这两者,苏锟还有一项大爱,就是旅游。他每年都要出3到5次的远门。比如这些展览展出的以色列和甘南藏区的照片,就是他这两年两次旅程的收获。

  在拍摄这些照片的过程中,苏锟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一是语言不通,许多想法和问题难以与当地人沟通和解释。于当地人们而言,苏锟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外来者,即便是在甘南,也没什么人懂普通话;其二是会经常碰到不允许拍照的地方,他就试过被人抢去相机扔在地上。

  原生态文明正成为“不可复制”的镜头

  苏锟是今年2月份到甘南地区旅游摄影的。在此之前,他也曾多次到西藏旅游采风。苏锟认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生态场景都将慢慢成为不可复制的镜头,相比之下,以色列对原生态人文的保护做得要好一些。

  苏锟告诉记者,以色列和甘南地区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毕竟以色列相对比较发达,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要高一些,而甘南地区的人生活得比较贫苦。他们的共性和不同,在苏锟的作品中也通过各种场景和细节得到了表现。

  把这两个地区放在一起,把展览名定为“无以复加的救赎”,“是指他们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救赎,他们都选择用信仰来填补在他们生命中空白的部分。”苏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