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湖北佬的客家情结

15.05.2014  15:51

  □曾志嫦

  春节假期,我到番禺探望双亲。到家后,我刚把行李放下,母亲就急着拿出我从老家带来的特产,说要给老王——一个六十多岁的湖北老中医送去。

  自从两老入住这个小区后,老王,就成了我们电话里的“常客”:老王,教会了他们养生之道;老王,常跟他们探讨并实践种菜经;老王,做出来的黄酒比老家的还地道……这老王到底是何方“神圣”,我顾不得洗去身上的风尘,跟着母亲出了门,迫不及待地要一睹庐山真面目。

  推开厚重的大门,是一个二十多平方的小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园菜色:青翠的萝卜,粗壮的大蒜,金黄的油菜花,开满蝴蝶花的荷兰豆,边角上还有一丛丛嫩绿的艾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个健壮的妇女正埋头认真侍弄着地里的蔬菜。此刻我仿佛回到了乡下,站在了母亲的菜地里,而不是碧桂园的别墅区。

  母亲熟络地跟这位女子打招呼,我才知道她是老王的妻子。她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里,我也终于见到了老王。这是个非常粗壮的汉子,穿着简单而随意,一开口,爽朗的声音带给人邻家大叔的亲切。

  老王领着我参观了他们家,现代化的别墅里却有一个格格不入的大石磨,边沿已被磨得光滑发亮,湿淋淋的像刚洗过,估计经常使用。老王说,他喜欢吃客家酿豆腐,可现在酒店做的都不地道,他们夫妻俩干脆自己种豆子,自己磨豆做豆腐,呵,还真别说,味道特别鲜。老王说得眉飞色舞,我听得目瞪口呆,要知道这石磨即使在咱们梅州客家的乡下,也早已经是古董式的稀罕物了。

  在老王家转了一圈,我看到了石碓,看到了镰刀,看到了晾晒的艾草,看到了记忆中的门神对联,唤起了我那熟悉的家乡记忆。

  老王夫妇非常热情,一定要留我们吃饭,说材料都是现成的,添两双筷子而已。怕我们不相信,还特意领我们到厨房去。灶台上放着还在滴水的豆腐,案板上的梅菜扣肉刚做了一半,炉子上的砂锅里飘出阵阵浓浓的娘酒香。老王挽起衣袖要切一盘盐焗鸡,边动手边说:“‘食昼’(吃午饭),一定要‘食昼’!”变了调的客家话又一次把我给逗乐了。

  在等开饭的时间里,老王的妻子给我们蒸了“煎堆”,煎了甜粄,拿了油角。听着她用不太流畅的客家话跟母亲交流,我心里被他们的客家情结感动了。我问他,为什么会对客家的一切习俗与事物情有独钟?他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老王因为参加学术交流,曾到过兴宁市的一个山区镇,受到客家人的热情款待。很快地,他喜欢上了我们客家的一切。他说,认识了你爸妈,就是我们的幸运,不愧是勤劳的客家人,教会我们很多,到今天,我感觉好像过上了客家人的生活啦,哈哈……一阵爽朗的笑声,饱含着他对客家民俗的热爱与迷恋。

  (作者单位:兴宁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