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神话粉碎农产品B2B何去何从
8月28日,农产品B2B平台一亩田被曝突然大幅裁员1500人。从交易数据被质疑造假到突如其来的裁员风波,这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创造的神话在短短一月内被打破。根据新京报记者此前的调查,一亩田大量地面推广人员依靠补贴返利,在各大批发市场诱导经销商刷交易流水。此次裁员中,一亩田某大区驻地员工薛某披露销售团队集体造假,依靠虚假交易的形式来刷取平台交易流水。
一亩田神话的破灭,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和资本盯上了有着万亿规模的农产品市场,但农产品行业本身存在的资源集中度差、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使得互联网化改造过程困难重重。
农产品线下交易撮合难
7月末,一亩田在回应“交易数据造假”时,高调宣布了其公司交易流水和规模。据一亩田副总裁李国训的说法,公司员工有3000人以上,其中一线销售人员占到70%,包括了分布在全国各产地的业务员、在各大批发市场的驻地员工。
据了解,目前一亩田已经裁撤了全国大部分驻地推广团队,仅留下少量人员处理此前农民缴纳的优质经销商保证金,以及后续推广服务。
8月30日,一亩田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次裁员是为了“刮骨疗伤”,“公司6月初开始调查地推团队中的严重违规行为,发现在销售环节存在不诚信现象,此次辞退也是为了改善业务体系、提高管理精度。”
但一亩田某大区驻地员工薛某却告诉记者,在线下出现大面积的虚假刷单行为,也是得到了管理层的默许甚至授意,“敢这样刷单,主要也是公司允许的,甚至有时经理会逼着员工刷单。没有领导的默许,基层员工不可能这么干。”
据其透露,一亩田对于线下推广人员有着每月300万元交易额的考核任务,许多员工为了冲交易流水,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左手倒右手”造假行为,“在平台上注册2个账号,一个发布供应信息,另一个账号采购。这样注册20张银行卡,拿出来10万资金,一天在电脑上可以制造出10单交易,每天能刷出100万的交易流水。”
7月底,新京报记者曾走访多家批发市场经销商、产地代办经销商等,其表示仅是将一亩田作为广告信息发布平台使用,具体交易形式仍然是线下当面付款。同时,薛某告诉新京报记者,线下团队在产地推广过程中难题重重,愿意真正使用一亩田平台发起远程交易的用户并不多。
标准化、物流体系亟待确立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最近一年来农资领域内融资消息不断,如专注农资供应的丰收侠、金豆豆种子商城,为餐馆供应果蔬的链农、美菜、天平派、饭店联盟,对接产地与经销商的山东寿光远程交易市场、一亩田等。从各家已经公布的A、B轮融资规模来看,整体融资规模在7.8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与万亿规模市场估值相比,产业集中度和资本渗透率仍然偏低。
长期研究农业互联网化的MadNet投资总监李晓鹏告诉新京报记者,基于产品标准度低、资源集中度差等天然特点,互联网公司和资本想要试图改造现状,必须要解决产品标准化和物流体系等。
“农产品供应是个高频交易的领域,在合作社、代办-批发市场-二级供应商-终端渠道的四五个每天都发生交易的环节中,已经形成非常稳固的供应关系。”李晓鹏认为,虽然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有所波动,但还不足以改变经销商之间的稳定供求关系。“农产品是半标准化产品,更换供应商意味着要重新建立物流供应链、品控体系,成本非常高。”
事实上,在目前互联网公司扎堆农业市场的过程中,都在试图节约掉中间环节和成本,培养经销商、餐馆、产地的使用习惯。但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打破现有的固化交易模式。
“供应商、需求商更换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平台模式才有存在意义。这意味着平台需要花费2~3年时间,来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建设农产品流通的核心物流建设。如果不能解决掉标准化根物流问题,互联网公司所作的信息撮合就没有意义。”李晓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