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军大衣 见证中美抗战友谊

11.12.2015  13:47

■1944年春,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坪山接见克尔中尉

照片由克尔中尉儿子戴维·克尔提供

抗日战争时期,在广东活跃着一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部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队伍与盟军密切合作,演绎了许多传奇故事,对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威震南粤,蜚声海外。

现在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里,存放着一件珍贵的军大衣。该大衣为军绿色,保存完好,质地优良,设计简约,金色钮扣上有“飞虎”图案,衣服里衬的标签上有“Date.Oct.13,1941”等英文字母。这件军大衣背后包含着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真实历史故事,它也是抗日战争期间中美人民友谊的见证。

克尔中尉虎口脱险

军大衣的主人是一位美国飞行员,克尔中尉。

1944年初,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命令美军第十四航空队轰炸广州、香港等地日军的军事设施。2月11日,该队第三十二战斗机大队第三中队年仅29岁的飞行指挥员兼教官克尔中尉率领20架战斗机从桂林起飞,护卫12架轰炸机袭击日军在九龙的启德机场。

激战中,克尔驾驶的P-51野马式战斗机在击落2架日机后不幸被炮火击中起火,其脸部和手臂在机舱内被热焰灼伤,不得不弃机跳伞逃生,降落在九龙观音山一带。

当时,日军立即对克尔展开了合围搜捕。枪声大作中,克尔彻底绝望了。没想到万分危急之际,一名中国少年飞奔过来,迅速将克尔带向密林深处,并会合几名同伴,把他掩藏在沙田吊草岩一个山洞里。

这位年仅14岁的少年是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通讯员,名叫李石,当时他正好送信归来,目睹克尔遇险,便果断上前营救,然后立即向港九大队独立大队报告。港九独立大队随即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营救克尔脱险。

日军随后出动千余人严密封锁搜捕,港九大队随即和日军开始了“克尔争夺战”。为了营救克尔出险,港九大队在西贡、沙田、九龙地区与敌人周旋了10多天,终于粉碎日军千余人的合围搜捕。经过多次转移,克尔被护送到赤径村港九大队大队部。

美军中尉在东纵司令部疗养数日

几经周旋,克尔中尉又被掩护送到深圳南澳,最终被护送到东江纵队的司令部,司令员曾生热情接见了他,并几次和他亲切谈话。

在东纵司令部疗养的10来天里,得知为了救他脱险,不少游击队员英勇牺牲了,克尔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对参与营救他、接待他的东纵战士充满了敬意。在接受《前进报》(由东江纵队创办)记者的采访时,克尔表示一定要把他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告诉全世界。

在东纵司令部住了一段时间,伤口治愈后,克尔被东江纵队送回广西桂林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基地。回到桂林,克尔将自己被营救的经过向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进行了汇报,并寄给东江纵队一封感谢信和5幅画在香烟盒背面逃生经过的连环画。

一年后,东江纵队司令部又收到克尔从大洋彼岸寄来的美国杂志,上面刊登了克尔画的5幅漫画以及他所写的东江纵队英勇、机智粉碎日军搜捕,抢救美国飞行员脱险的惊险故事。

克尔后代完成父亲心愿

时光荏苒,克尔被东江纵队营救的故事,并未因时空的变迁而画上句号。战后回到美国的克尔,很少提及战争,但对自己被东纵战士营救的经历以及与中国人民的特殊友谊却念念不忘。克尔经常督促两个儿子要为了和平而工作,远离战争,并叮嘱两个儿子有机会要到中国去,寻访当年获救的遗迹和东江纵队的老战士,以表感激之情。

1977年、2006年,克尔和他的妻子先后去世,克尔妻子弥留之际,一再嘱咐两个儿子要为父亲了却感恩的心愿。于是,2009年2月27日,克尔的两个儿子戴维·克尔和安迪·克尔兄弟及两人的夫人一行4人,在穗港部分东纵后代及当时参与营救克尔中尉的东纵后代的陪同下,开始了又一次跨越时空的感恩之旅,专程来到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感谢东江纵队当年对他父亲的营救,并向东纵纪念馆捐赠了父亲克尔当年作战时穿的美军飞行员军衣及两张照片,寄望中美人民的友谊天长地久。

往事如烟,60多年前的烽火硝烟早已消散,如今这件见证着中美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珍贵军衣正静静地陈列在东纵纪念馆的展柜里。

■延伸阅读

1944年5月到1945年1月期间,东江纵队又先后营救了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的7名飞行员:勒夫哥中尉、拉忽累中尉、沙克上士、康利上士、利斯上士、伊根中尉和克利汉少尉,并把他们安全地护送到桂林基地和国民党统治区。

获救美军飞行员们对东江纵队的无私救助和精心照顾很是感激,回去后大力宣传东江纵队英勇抗战的事迹,并纷纷向东江纵队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其中一封信中写道:“我从未见过像你们游击队这样英勇的军队,终有一天,全世界都将传颂你们伟大的工作。”

克尔等人被东纵营救脱险的经过成为传奇式的故事,在盟国友人中,特别是在美国十四航空队中广为传播,后来还被编印为航空队的教材,美国第十四航空队队员的自救手册上写着:广东有一支共产党的游击队——东江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