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将至,倡导“一份捐赠一份爱心”理念
河源市东源县涧头镇涧新村村民李观林一家从原先的泥砖房搬进了漂亮的新居。
今年“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将至。本次活动按照更加注重营造氛围、更加注重社会参与、更加注重整合资源的要求,大力倡导“一份捐赠一份爱心”理念,广泛发动和组织社会各界捐款资助我省扶持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搬迁安置项目、帮扶我省城乡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
据了解,除定向捐赠资金外,省策划的重大活动、行业系统劝募的资金主要用于“两不具备”贫困村的搬迁安置;按照工作计划,珠江三角洲各市要加大“两不具备”贫困村搬迁安置项目定向捐赠动员力度,为对口帮扶市县募集扶持“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农户补助资金。
20.9 万贫困户
列入新一轮帮扶
2009年,省委、省政府针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现实情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客观要求,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到户,作出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决策部署,按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等基本条件,确定了3407个贫困村以及贫困村内的36.7万贫困户、158.6万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
2009年我省出台了《关于我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动员全省力量帮扶,明确用3年时间,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投入帮扶资金227.3亿元。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激起了贫困村贫困户的自主脱贫意识,掀起了从机关到企业、从干部到群众,全省动员、全民行动的社会扶贫大格局。
2010—2012年三年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结束后,省扶贫办做好3407个贫困村跟踪联系,建立跟踪联系机制,规定原帮扶单位必须继续跟踪联系帮扶村三年,每年定期走访慰问,不断巩固扶贫工作成果。
第一轮扶贫开发“双到”考核验收后,根据《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2013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及重点县(市)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从2013年到2015年,把韶关市新丰县等全省21个重点县、2571个相对贫困村及村内有劳动能力的20.9万贫困户、90.6万相对贫困人口作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帮扶对象。
累计3万多户
得到搬迁安置
2013年4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启动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我省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大局,围绕振兴抓扶贫,推进扶贫促振兴,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保证了驻村干部按时到位、帮扶方案制定到位、帮扶资金落实到位、帮扶项目实施到位。
据统计,全省2571个重点帮扶村共有7986名帮扶干部,截至2013年底,全省2571个重点帮扶村到位资金30.8亿元;启动实施扶贫项目17620个,一大批村庄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顺利启动,部分建成使用;完成10万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任务和1.5万户“两不具备”村庄移民搬迁任务。
我省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是指坐落在我省石灰岩地区、高寒山区以及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的边远分散自然村庄。这些村庄普遍存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耕地少,气候恶劣,或天旱,或洪涝,或霜冻,或有严重的地质隐患,生活生产条件极其恶劣,村民读书难、看病难、发展更难。
为彻底解决这部分贫困村庄脱贫致富问题,2011年,省扶贫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用5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完成3000条‘两不具备’贫困村庄、6万户、30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的工作目标。2011—2012年共搬迁安置1234条村、22390户。2013年全省计划搬迁安置1.5万户,实际下达15471户。建(购)住房面积达149.7万平方米,户均97平方米。
建立健全精准
扶贫工作机制
2014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攻坚年,也是贯彻落实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部署,深化落实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年。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针对重点帮扶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措施,注重长效机制进村、造血功能进村、“雪中送炭”进村、脱贫志向进村、优良作风进村。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向贫困地区增加信贷投放,简化小额贷款手续,落实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切实发挥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作用,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应有计划优先安排到重点帮扶村。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和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按照市场规律,充分利用帮扶方和被帮扶方的市场和资源优势,突破村、镇界限实施连片开发,以产业经营为纽带,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扶持和鼓励农业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加工企业;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家庭农场,辐射带动重点帮扶村和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确保帮扶村有一个以上主导产业、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一个以上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确保到2014年底被帮扶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增长50%以上。
切实抓好帮扶村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工程建设。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全面完成2571个重点帮扶村的村庄建设发展规划,加快完成重点帮扶村内行政村通往300人以上自然村的村道硬底化建设以及农村饮水、电网、教育、卫生、文化和信息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时完成农村10万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和1.5万户“两不具备”贫困村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样本
河源东源涧头镇涧新村:
异地搬迁建起新村
河源市东源县涧头镇涧新村是粤北山区的贫困村,地处边远地带,村里交通十分不便,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突出。2013年,该村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对所属的两个自然村实施异地搬迁安置,在涧头镇墟镇附近建设涧新村新村。
通过一年的努力,涧新村“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工作进展顺利,新村可规划建设150户新房,已建成94户,其中已有20多户村民正式入住。新村基本完成了文化广场、街巷道路、绿化、路灯、供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与镇的工业园企业也达成就近用工合作意向。
涧头镇及东源县有关部门协助涧新村做好新村规划和住房设计;涧新村由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组成新村建设理事会,负责新村建设具体工作,如新居建设、资金筹集、宅地分配等。
涧新村的71岁村民李观林说:“以前我家是住在五六公里开外的山区,周围的邻居有能力的早就搬走了,只剩我一家在那里,感觉很孤独。去年底我家搬迁到新村,生活比以前不知道方便了多少倍!”他举例说,“记得以前我有一次肚子痛,临时根本找不到人开摩托车走山路送我去医院。现在住得离医院近了,有急病很快就能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