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一增” 院士制度改革落地了

19.06.2014  17:41

    编者按:6月11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修订案,同日,中国工程院审议通过了《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案。

  多位在职或卸任的央企高管和政府官员进入院士候选人名单,不止一位院士陷入学术不端丑闻,院士社会兼职过多,一位院士成功退休居然成为新闻……近年来,有关院士的焦点话题可谓接连不断。正因为如此,此次院士章程的修订,吸引了民众广泛的注意。

  修订案“”了院士推选渠道,“”了院士“劝退”机制,备受关注的院士制度改革方案终于落地了。

   ■事件

  2013年11月9—12日:提出院士制度

  改革任务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院士制度改革任务,明确指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2014年6月8—13日:章程修订

  “一减”“一增

  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召开,分别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修订案、《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案。

  从两院相继公布的章程修订情况来看,此次章程修订主要围绕遴选渠道和退出机制这“一减”“一增”两个方面。

  “一减”是指取消除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之外的其他推选和遴选渠道,即部门、地方和军队等,这些曾被看作是院士增选工作“受到行政化干预”的一大影响因素。

  “一增”指的则是两院新增了“劝退”机制,两院章程均提到:当院士个人行为严重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严重不端、严重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劝其放弃院士称号。

   【肯定】

  让院士称号远离权利重归荣誉

  “此次章程修订最重要的就是关于人才推荐。修改后的章程还是以院士推荐为主,同时加入学术团体推荐,而其他的推荐机构都被取消掉,这样做很好。”在6月12日下午举行的中科院生命科学学部会议上,中科院院士谢联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犯了错误被撤销称号,理所当然

  “推荐渠道的改善减少了推举过程中的时间浪费,院士个人推荐加上学会团体的推荐命中率会更高,而且对整个院士队伍建设来说,也可以选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中科院院士陈定昌认为,这样做还有利于交叉学科优秀人才的推选。

  “以前,院士评选中基本都是院士作为主动一方来推荐,而且评选时除了谈优点,有缺点也会指出来,比较公正。”中科院院士郑度向记者举例说,1991年黄秉维院士和刘东生院士推荐孙鸿烈时,后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推荐了。

  “而近来,作为推荐人的院士反而变得比较被动,被推荐人变成了主动一方,这一现象有点走偏。”他表示,保留学术团体推荐对于那些学问做得好却不善交际的科研人员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推荐途径。

  “过去关于退出这一块比较含糊,现在明确了,对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理更加规范化。”陈定昌表示,本来院士是正面形象和正能量,现在负面比较多。如今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代表了中科院的一种改进态度。

  他同时表示,其实院士真正违反法律的很少,但在科研道德这一块社会反应比较强烈。通过章程修订,易于规范院士行为,也是对社会反应的一个明确回答。“院士是一个学术称号,而不是特权阶层。”这是中科院院士庄文颖的一贯看法,“犯了错误被撤销称号,也是理所当然的。

  “一个荣誉称号,给那么多权利做什么

  “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当前一些部门、单位甚至包括一些地方政府都把它作为一种人才政绩来评估,比如《中国青年报》报道的辽宁省引进或培养一名院士就奖励单位1亿元,这种做法扭曲了院士称号最初的意义。”郑度说。

  他指出,当前很多科研项目要由院士、“973”项目首席或是杰青来推荐,这样做也有一些不太合适。“这些都是荣誉称号,你给那么多权利做什么?”他质疑说。

  而在中科院院士曾庆存看来,当前过于强调院士退休问题也折射出社会的浮躁。他表示,院士章程从来没有规定过不退休,他的老师谢义炳先生后来就退休了。“退休不应该放在这里来讨论,因为这是人事部门的规定,此前也没有哪个规定说不准院士退休。事实上,是一些单位自己不按照这个操作。”曾庆存说。

  “所谓的‘去行政化’,其实院士本人并不愿意去做行政。做科学、搞研究才是科学家的根本职责所在。”中科院院士王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此外,多位院士表示,培养年轻人,提携后学也是院士的责任之一。“年轻人强则中国强,以后我们国家的希望还在年轻人身上。”中科院院士唐崇惕说。(《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