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新中国探寻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0.09.2014  22:2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5岁华诞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认为,这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65载沧桑巨变,65载艰辛探索。如今,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国力强盛的新条件下,展现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意志和信心。

  “一国两制”堪称金秋九月最热门词汇之一:习近平22日会见当选并获任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崔世安,希望他扎实谋划和推进澳门可持续发展,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同一天,习近平在会见香港工商界专业界访京团时表示,“一国两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办好香港的事情,关键是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基本法权威。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王建民说,“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最早就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并在港澳回归以来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坚定了中国领导人以‘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回首当年,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而早在1842年、1887年,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先后将香港、澳门拱手相让于英国、葡萄牙。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解决台湾问题始终处于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论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这一构想首先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1984年12月19日,中、英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13日,中、葡就澳门问题正式签署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回归以来,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成为生动现实。

  17年来,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飘扬在维多利亚港的蓝天碧海之间,中央政府在香港面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风险挑战时均给予强力支持,确保了香港稳居世界上最自由、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体榜单前列。

  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013年的2.12万亿港元,年均实质增长3.4%。香港成为亚洲第二大和全球第六大证券市场、全球第五大外汇市场、全球第九大贸易经济体,以及全球最重要的外来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而在民主发展上,中国最高权力机关上月底通过的相关决定,使香港合资格选民首度获得一人一票选举特区行政长官的机会。

  对澳门人民来说,2014年是喜庆欢悦的一年——12月20日,澳门将迎来回归祖国暨特区成立15周年。15年来,澳门整体社会呈现稳定、和谐、进步的局面,《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一系列附件的签署,让澳门经济得到多元、长足发展。

  全国台研会副会长许世铨认为,“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智慧结晶,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香港和澳门回归以来的鲜活事实证明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一国两制’是从实际国情出发,充分照顾到台湾与港澳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所作出的合情合理安排。”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说,两岸双方应以极大的诚心和善意来理性探讨、务实推动,提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具有最大包容性的方案,以解决台湾问题。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就提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其后的几代领导人始终致力于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探寻着和平统一的可行路径。

  如今,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蔚为大潮,两岸关系达致65年来最和平、最安宁的局面。虽然今春台湾出现反服贸风波,香港近日出现“占中”事件,但“一国两制”的深化实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深化,正如习近平近日所指出的,不会“因遇到一些沟坎而止步”。

  “习总书记任职以来首次在会见台湾客人时提及‘一国两制’,体现了‘关照现实、指明未来’的深意和新意。”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桂清说,“此次讲话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鼓舞台湾各界共同参与到探讨中来,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贡献心力。”(记者许雪毅 查文晔)